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悠悠电视情——《足迹》值得珍藏的记忆

  经过创作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型电视纪实专题片《足迹》终于在台庆期间亮相播出。可以说,《足迹》让参与创作的每一个同志都经历了一次难得的创作历程,一百一十多天的创作磨合,让每一个创作者铭心难忘。

  从C区“149陋室”搭起创作班底

  2004年11月中旬,由科教频道副总监、《中国人》栏目制片人李安领衔,台里抽调了几个人,在C区一楼的149房间,开始了台庆纪念片的策划和构思。作为这样一个选题大、头绪多的大型纪实专题片,应该从哪里入手?如何区别以往台庆片的视角?面对种种困惑,大家在反复讨论中逐渐明晰统一创作思路:以天津电视台45年发展脉络为主线,按编年体结构分起步创业、探索发展、规模跨越三个阶段展现天津电视台的电视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黑白到彩色,由模拟到数字的发展历程,视角切入上将天津电视台的发展纳入到共和国的命运发展轨迹中。起步、发展两个阶段,以老一代电视人叙述为主线,展示天津电视台由筹备到发展的历史进程。大思路定下来,临时的“草台”从“149这间小屋”很快搭建起了摄制组,由此拉开了前期采访的序幕。

  精心编辑制作 一个都不能少

  为了采访老同志,由魏润彩、李安先头到老同志家进行拜访叙谈,他们的倾情到访,得到了老同志的夸赞和支持,老同志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说这是自家的事,一定配合此次采访。老一代电视人的理解和帮助,使得采访得以顺利进行。让摄制组人员没有想到的是,此次采访远远超出我们计划中的采访人数,而最让摄制组感动的是,每一个被采访的老同志都为这次采访做了认真准备。

  经过50多天的连续奋战,摄制组共采访电视台老同志69人,领导、专家等15人,录像带共用了50多盘。带着采访的成果,总编导李安、撰稿韩扬、编导魏民、杨志惠,还有新来实习的年轻人柳桐,大家捆绑在一起,开始了艰难而又繁琐的后期编辑工作。老同志的谈话内容足足整理了厚厚的几十本稿子,用哪一段话,如何对接,如何进行有机地勾连?采访人数达84人,如何保证被采访人一个都不能少的出现在片子里?难度可想而知。面对这厚重的素材,大家一本本地翻看,一句句地反复阅读,对于计划总长度60分钟左右的片子,剪辑时如果拿下一部分人,可能难度会小一点。然而经过再三思量,总编导李安决定,宁可我们自己增加难度,也要保证一个都不能少地把被采访人有机地纳入到该片不同的历史时期中。经过一番严密地策划和编辑,84个人一个都不少地在片中亮相,成为该片纪实部分的历史见证。

  随着编辑的深入,撰稿人韩扬仅解说词改稿就不下6次之多。为了一个段落,一句话的准确性,大家再三斟酌,确认没有问题,才肯罢休。为了充分发挥电视镜头语汇的优长,全片共从总编室及其他部门调集录像资料达200多盘。为了每一个镜头的准确运用,编导魏民可谓绞尽脑汁,有时因为一个镜头,大家一起讨论,直到认为合适为止。从台长到有关各部门的领导和同志,都对该片的顺利制作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人员、机器到设备等方方面面做了强有力的保证。这种支持使参与创作的每一个同志信心倍增。该片后期制作约两个月的时间,大家每天工作长达不下12个小时,然而,没有一个人叫苦,没有一个人中途退却,一直坚持到片子完成。

  真情互动 历历难忘

  《足迹》采访了80多人,每一个人都给创作者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特别是其中69位电视台的老同志,林青、朱淑敏、陈保珍、刘婷芬、李笑、刘义桐、王玉芬、李秋惠、刘文娴、刘杰、程文科、胡鲁达、邢武池、张体恭、王琪年、张敬斌、于建华等人。他们的回述,真实地纪录和反映了老一代电视工作者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对电视事业一往情深的挚爱,对新一代电视人的深情厚望,让参与创作的每一个人对电视人有了重新的认识。原副总编辑王琪年在谈到当年因为观众不满天津电视台“节目时间表最不准”的问题时,不禁潸然泪下,他哽咽的声音里,传达了至今让他难以释怀的愧疚和压力;原播音员李笑谈到为了刚刚起步的电视播音事业,在三年困难时期,因为坚持工作,不得不让襁褓中的孩子断奶,因为缺乏营养,孩子至今留下身体弱的病根,作为一个母亲,谈到此情,情感难以抑制;有着40多年播音生涯的王玉芬,谈到自己长期工作在播音一线,不能照顾双方病重的老人,而老人又非常理解她的工作时,内心始终充满歉疚;原新闻部记者庄永兴,回忆年轻时在电视台工作和与同志并肩奋斗的一幕幕情景,为之动容,他说一辈子不会忘记更不后悔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初创时期的天津电视事业;原国际部副主任程文科,虽然刚刚动了手术,身体虚弱,但是依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在谈到1963年电视台的记者们圆满地完成抗洪抢险的报道任务时,流露出对当年同志们的赞许,特别是讲起老记者韩秉信在洪水到来的危难时刻,临危不惧,肩扛摄影机,始终坚守在抗洪的第一线,出色地表现出了一个记者的良好素质和职业精神时,程老师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和钦佩;朱淑敏老师听说摄制组要来采访,特意把家里收拾干净,把要采访的老同志集中在她的家里;原记者刘杰,为了接受我们的采访,特意刮胡子理发修整一新,大老远不顾血压高的危险,赶到朱淑敏老师家。就在老爷子认真地回忆和讲述时,血压上来了,吓得大家赶紧扶着老爷子上床休息,又是吃药又是量血压,一通忙活。是啊,采访中还有许多许多令我们难以忘怀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令我们感动的细节,许多许多值得我们珍藏的记忆。

  悠悠岁月,45年的风雨历程,天津电视台经历了艰苦创业的磨砺、十年动乱的蹉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突飞猛进。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步伐,电视镜头不仅记载着我们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历史画面,也纪录下了一代又一代电视工作者为之奋斗的足迹。这其中有探索也有痛苦,有耕耘也有收获,有欢乐也有泪水,有辉煌也有曲折,一个又一个变化记录着历史的一个又一个变革,但唯有不变的是一代代天视人悠悠的电视情,这就是对电视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杨志惠)

 
来源: 天津电视台  2005-05-24 15:34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