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视台
天津卫视|电视新闻|影视频道|都市频道|体育频道|教育频道|三佳购物
新闻中心|滨海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生活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动听885|相声广播|小说广播
广播节目时间表 | 电视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播广告 | 电视广告 | 编播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天视频道  >  编播动态  >  业界信息
更多>>
黑龙江卫视节目《见字如面》:聆听故事 感悟人生
日期:2017-02-14 15:05 稿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来源:人民网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古代诗人词人笔下,书信曾经承载深沉厚重的情感。近期黑龙江卫视热播的书信朗读节目《见字如面》,带领大众对书信时代来了一场深情的集体回望。

  读者通过阅读书信类图书,能够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领会一代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让我们和书信类图书的责任编辑一起“拆信”,暂时忘掉碎片化的信息浪潮,去感受写信人的静水流深。

  相逢在消逝的书信时光

  书信多是没有润色和加工的感情流露,能体现出写作者的真情。同时,它也是对一个时代、一段历史的真实书写。当我们阅读书信时,往往会有自己就是收信人的感受,因为写信人在信中和读者进行了直接交流。

  在《见字如面》中,观众透过演员声情并茂的朗诵,与写信人“见面”。在英国,2013年就有这样的尝试。在名人朗读会上,由知名演员朗读的书信,很多都来自于英国人肖恩·亚瑟因为个人兴趣建立的“见信如晤”网站。其中,124封信件被集结成图书《见信如晤》。2016年1月,该书中文版由浦睿文化引进、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见信如晤》策划编辑吕昊认为,书信是个很好的传播手段。“书信作为一种文体,相对更加接地气。书信传达信息的方式比较直接,由写信者将自己的心情、想法和思考过程主动向读信人摊开,更符合现代人阅读的节奏。”吕昊说。

  如果说《见信如晤》打开了五花八门的世界,那么,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成长,请带上这封信》则在少儿成长这个统一主题下开启数十个窗口。在这本书中,白岩松、刘慈欣等名人写给孩子的私房耳语,发源自他们对于人生深沉的思考。比如,科幻作家刘慈欣写给女儿的《两百年后的世界》,就体现了他对人类征服死亡的预言,读来既温情脉脉,又充满想象力。

  致亲人:把得家书泪似珠

  “我们朋友中颇有收入很少而生活并不太坏的,对外也不显得鄙吝或寒酸:你周围想必也有这种人,你观察观察学学他们,岂不是好?”说到家书,很多读者脑海中首先涌现的是《傅雷家书》。翻译家傅雷对儿子生活工作的关心和提点,已被几代读者奉为家书中的经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傅雷书信选(增订本)》,除收录了给儿子的信,还收录了傅雷给朋友的信,展现了傅雷作为朋友的真诚和热忱。

  比傅雷年长30多岁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也留下了数量颇多的家书。梁启超的9个子女人人成才,又各有所长,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满庭皆俊秀”。其中,梁启超家书对于教育子女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与以往的其他版本相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梁启超家书》收录了近年公布的“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中的函札部分,全书中多数家书是写给孩子们的书信。该书责任编辑王琬莹表示,梁启超家书体现了他独特的教子良方。“梁启超教育子女并不急功近利,而是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们从一点一滴做起,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才。”王琬莹说。

  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是一位非常有责任心的父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弗洛伊德家书》,首次将弗洛伊德给子孙们的500多封书信结集出版,向读者展现了一位和蔼、慈祥、善良、关心子孙的长辈,让读者看到弗洛伊德柔情的一面。

  编辑这本书让该书责任编辑宋舒白对弗洛伊德冷酷严肃的印象大有改变。“全书中有很多细节让我感动至深。比如,每个子女、孙儿过生日,弗洛伊德都要写信祝福,并汇款或寄生日礼物,给儿孙们开立账户,存生日礼品基金;给孙子收集邮票,支持孙子的集邮爱好;帮助儿孙战胜各种困难,度过一战时的困苦时期,等等。”宋舒白认为,弗洛伊德写给孩子们的信,展现了强大的博爱之心。

  致友人:思想交锋意无穷

  作为一种应用文体,书信不仅能够传情,还有表达思想的功能。在朋友、师生之间的信件往来中,我们能读出思想的交锋。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苏黄尺牍选》,由近代词学大家龙榆生编选,选择了苏轼、黄庭坚信手写来的书信(尺牍)。该书责任编辑张旭东表示,写信对于古人来说,是社交上一件重要的事。《苏黄尺牍选》中的文字,主要是表达人生态度,这使得苏黄两人写给朋友的私人书信,具有了现代意义。“在读《苏黄尺牍选》中,你可以把苏黄二位看作朋友,看他们得意的时候如何快乐,关键是失落的时候如何化解。其中,苏轼特别出挑,寥寥数语,精神全出。今人不会写信,干脆不写,但看看古人怎么写,也挺有意思。”张旭东说。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11月引进出版了《朋友之间:汉娜·阿伦特、玛丽·麦卡锡书信集》。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与作家玛丽·麦卡锡初遇于1944年的纽约,二人很快成为朋友,并开始了长达25年的鱼雁往返。该书责任编辑张祝馨告诉记者,这本书既是两位知识分子朋友关系和人生、创作历程的记载,更是20世纪文化和思想史的见证,也为读者提供了了解两位作者所处时代的极佳视角。

  通信的另外两位台湾学者殷海光、林毓生,则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重校增补本)》收录了两人的通信60余封。该书责任编辑朱瑞雪告诉记者,林毓生称殷海光为“海光我师”,受到殷先生的思想启蒙,也为殷先生特有的精神力量所震撼;殷海光则称林毓生为“毓生老弟”,将他称作自己联系海外学界的一扇“小天窗”。“读者在信中能够读到智识、情怀与求知精神,以及心灵为冲破束缚所做的努力,也有两代知识分子寂寞却始终热忱的灵魂。信件中承载的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具有永恒的当下性,值得现代人不断思索。”朱瑞雪说。

  致爱人:令人震撼的情书力量

  很多人的第一封信是从情书写起的。有人说,书信的落寞是从情书的落寞开始的。如今,每当我们翻开写给爱人的书信图书时,总能被白纸黑字的浪漫震撼到。

  “要是我们一同在雨声中做梦,那境界是如何不同,或者一同在雨声里失眠,那也是何等有味。”写出这样美丽情话的是翻译家朱生豪。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过《朱生豪情书全集》,该书责任编辑庄庸告诉记者,现在我们重读这些70多年前留下来的珍贵书信手稿,我们发现在信中,朱生豪从一个木讷的人突然侃侃而谈,聊理想、谈人生、诉爱情,读书、品电影、交流诗作、切磋译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妻子宋清如无限的思念和爱慕。“今天读着这些泛黄的书信,仍能感受到一股真挚而又俏皮可爱的情感扑面而来。这种纯洁而真挚的爱情,无疑给我们内心注入力量,让我们相信还有真爱,它是那么的美好,而且可望可即。”庄庸说。

  不论写信者的年龄、身份如何,还是书信的篇幅长短,情书都是富有生命力的。翻看这些爱情书信图书,能令人感受到爱情是美好的。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