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电视台
天津卫视|电视新闻|影视频道|都市频道|体育频道|教育频道|三佳购物
新闻中心|滨海广播|交通广播|经济广播|生活广播|文艺广播|音乐广播|动听885|相声广播|小说广播
广播节目时间表 | 电视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播广告 | 电视广告 | 编播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 : 北方网  >  天视频道  >  编播动态  >  业界信息
更多>>
揭秘央视“一带一路”纪录片幕后:故事永远讲不完
日期:2017-06-08 10:19 稿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来源:人民网

  从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从长安到罗马,从张骞出使西域到马可·波罗远渡东来,从新亚欧大陆桥到中欧陆海快线……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组织拍摄的纪录片《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完整地呈现出来。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我们正是围绕着这样的思路做了很多工作。”5月14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综合部副主任、《一带一路》总导演李亚玮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回顾了这部纪录片的幕后工作。

  创作过程迎难而上

  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开展拍摄工作前,就更要理清思路。“对主题的把握、内容的择取,是《一带一路》创作最大的难点所在,也是该片成败的关键。”李亚玮说,从2015年5月开始,摄制组先后走访了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实施、参与单位,商榷节目框架。摄制组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科院、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建立学术团队,共同搜集文献,通过对彭博社、《金融时报》等国际传媒的102篇报道进行舆情分析,了解境外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和判断。为确定分集内容,摄制组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前期工作。

  纪录片能够呈现“浓缩的时空”,从《一带一路》第一集介绍时代背景与历史使命开始,观众就能感受到这部作品跨越古今中外的厚重感。“我们专门建立了由3位博士组成的资料组,他们主要依托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对古代丝绸之路发展历史进行再思考,并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贯通,突破就事论事、就史论史的视野局限。”李亚玮把这一工作称之为文献化论述、数据化支撑。

  前期工作完成后,摄制组分为中亚俄罗斯线路、南亚东南亚线路、欧洲线路、非洲线路、中东线路5个组进行拍摄。“大家处于不同时区,我24小时不能关手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电话打来必须接。”李亚玮表示,拍摄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是沟通问题,国外很多地方、很多建设场地不允许拍摄,或者给的拍摄周期只有一两天。“这个过程比较艰难,你需要用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拍摄精神感动对方,换取更长的拍摄周期。”

  国际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最大限度地接近客观,是纪录片创作的出发点。为追求细节,摄制组曾在“世界十大险峻公路”之一的喀喇昆仑公路遭遇行进中差点翻车的险情。“想拍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就少不了经历震撼人心的困难,还是往前走吧。”正是带着李亚玮口中迎难而上的态度,纪录片拍出了很多精良的画面。

  在拍摄过程中,采用国际通行的表述手法和方式,借鉴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语态和表现形式,也令拍摄团队在挑战中收获了创新。在《一带一路》第三集记录了巴基斯坦工程师扎黑德和他的中国同事爬80米高风力发电塔检测风速表的过程,摄制组是从塔内外两个角度拍摄的。“我们受到了《碟中谍4》爬迪拜塔镜头影响,为追求卓越,挑战了自我。”李亚玮介绍说,为了拍摄到无人机从塔底一路向上直至工程师钻出塔尖的画面,两位摄像师反复测算时间,来回爬了十五六趟风力发电塔。

  在运用国际语言的同时,摄制组还注重国际视野和本土视角的融合。李亚玮举例说,在第二集中,摄制组拍摄了塔吉克斯坦最大的博物馆珍藏的中国建筑公司的工作服,这是塔吉克斯坦对中国人帮助打通该国第一条南北向公路的纪念,这正是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一带一路’的故事永远讲不完。在亲身参与《一带一路》的拍摄工作后,我了解到中国在产能、技术方面的世界领先。但遗憾的是,很多中国故事还没有讲出去,这对我们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李亚玮总结说,作为转译成本较低、理解难度很小、信息含量巨大、国际接受度极高的动态语言,纪录片需要将“一带一路”的愿景阐释做到具象化,成果展示要有现场感,让观众突破自身地域、经历、认识和语言的局限,真切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存在与影响。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