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沽上情怀


  天津,既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贸易城市、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她又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人文荟萃。走在古文化街上,淳朴的民俗民风迎面拂来,使人倍感遐意。绚丽的杨柳青年画,逼真的“泥人张”彩塑,彩绘的“风筝魏”风筝,时刻吸引着海内外游人的视线;而天津城醇厚的民俗文化积淀,时刻向世人展示着她那悠远的文化渊源……

  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只要讲起天津的市井文化总是滔滔不绝,有滋有味儿,他便是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民俗学家张仲。

  张仲在《天津日报》做副刊编辑多年,现已离休。作为民俗学家,天津城里知道他的老少爷们还真不少。这些年来,无论是天津市的旧城改造、古文化遗迹的保护,还是天津民俗及市井文化的考证工作,众多场合,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天津城的每个角落,都播撒着他的殷殷深情……

  张仲今年七十四岁。按他老伴的话讲,已经七十多岁的人了,本该在家侍花弄鸟,找些乐子颐养天年,他可倒好,整天价往外跑,比那些上班的人还忙,肚子不饿不知回家。您瞧,这会儿他又乐甸儿甸儿地在古文化街上逛悠呢。由于多年从事民俗及天津市井文化的研究活动,他早已养成了到处调研的习惯。当我们问及他何以对民俗研究痴迷到如此地步时,张仲陷入了对于往事的追忆……

  这座幽深却近乎破败的宅院,纪录了张仲童年及少年时的经历。而每当他缅怀起三叉河口附近那逝去的古代商业文明时,张仲更是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可以想象,无论是鼓楼、炮台、铃铛阁的由来,还是生动鲜活的民间故事,抑或是估衣街的繁华、热闹,在当年那个心中装着太多人生憧憬的少年眼里,就像是一只刚刚打开的万花筒,那样神奇,那么眩目。。。或许,一颗立志于研究天津深厚民俗文化的种子在那时便悄悄种下了……

  张仲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社会动荡,黑暗和苦难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灵。学生时期的张仲与大多数怀有满腔热血的爱国青年一样,时刻盼望着胜利曙光的来临。

  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张仲奔赴解放区的念头没能实现,这也成为他一生中的一大憾事。

  抗战胜利后,中学毕业的张仲没有找到工作,他只好回到家中,帮助哥哥打理小生意。

  天津解放那年,张仲参加了华北局南下干部大队。建国后,他调入天津市房管局从事档案清整工作。这使他有机会进一步加深对天津的历史、风俗以及社会变迁的了解。

  由此,张仲悉心学习文物知识,全身心投入国家文物的清缴工作。

  当时,正值年富力强的张仲终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他把自己关在图书室里,如饥似渴地搜集文献,查阅资料,整理文章。。。正当张仲在本以为要大展宏图,有所作为的时候,接踵而至的运动却改变了他本该平静的一生。

  一九五八年,张仲被划为右派,并被送到板桥农场进行改造。即使是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心目中的追求。

  那时的张仲,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只能将自己对文物的关注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此后,坎坷的命运时刻伴随着张仲。文革期间,他蹬过三轮,打过零工,卖过大白菜,尝尽了人间的苦辣辛酸。但是,这些并没有使他消沉,他反而把这一切看作是广泛接触社会的机会。

  一九七九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张仲的人生在经历了低谷之后,出现了新的转机,他从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中走了出来。

  落实政策后的张仲被安排到房管局上班,但他仍被视为另类,政治上依然受到他人的歧视。

  然而,张仲到底是一个不肯服输的人,一个不愿意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勤奋耕耘,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一九七九年,《天津日报》上发表了他的首篇民俗学研究专论——《徐光启和小站稻》,张仲把这看作是社会对他的莫大支持和认可。

  从此,张仲义无返顾地开始了自己心爱的民俗研究活动。他经常发表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文章,阐释天津的历史沿革,为读者讲解老天津城的风土人情。

  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走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张仲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他面对人生的起伏时能够更加坦然。他释然地面对过去的一切,而将目光放在对于今后人生目标的追求之中。

  由于张仲的勤奋和刻苦,也由于他提倡以报章文学的手法撰写和发表民俗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九八四年,张仲被调入《天津日报》,主编文艺副刊《满庭芳》。那一年,他已经走过了人生旅程的五十四个年头。

  身为报社的一名文艺副刊编辑,作为民俗学领域中一名默默无闻的研究者,张仲的学识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

  这期间,张仲不仅在民俗文化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而且在民俗文学的创作上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九八六年,他的作品《古董张》出版;同年,他的小说《龙嘴大铜壶》也与读者见面,并且被改编成电视剧。

  电视剧《龙嘴大铜壶》,当时在天津以及全国乃至海外的电视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无不为剧中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观众在领略剧中故事的同时,也从中切身体味着天津城那古朴、醇厚的民俗民风。。。

  张仲是一位平和的人,同时,从他身上却更多地折射出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的禀赋。他所交往的人,无论是殷商小贩,或是社会名士,都能成为至交。由于张仲对古玩、字画、文物的喜好,加之他拥有广博的学识及独到的慧眼,朋友们自然少不了请他帮忙。每当此时,他总是欣然前往,或是指点江山,或是共同切磋……

  宝剑锋从磨砺出,张仲在民俗学研究方面所秉持的治学态度,以及在介绍市井风俗读物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越来越为海内外所关注。一九八九年,他作为美国“美中文化交流基金会”邀请的访问学者,对美国进行了交流访问。

  一九九零年,张仲离休了。从此,他有了更加充裕的时间投入到自己喜爱的民俗学研究中去,投入到天津市井文化的考证活动中来。无论是数九寒冬,抑或是炎炎夏日,人们总能看到他那奔波的身影。

  多年来,张仲陆续发表了民俗学杂文、评论、小说、论文数百篇,论及天津城市的发展源流、天津卫市井风俗的方方面面,为世人留下了一部天津城演变的活的历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年逾七旬的张仲依旧是老骥伏枥。在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坎坷与艰辛,也充满着理想与希望;成功也罢,失败也罢,辉煌也罢,黯淡也罢,难得的是他那份对于民俗文化的痴迷、执着和割舍不断的情结。

  美丽景致的背后,我们不会忘记像张仲这样为天津民俗文化事业默默奉献的民俗学家。我们寻觅天津的历史,是为了创建她更加美好的明天。

  首播:天津6套 9月21日 20:40;天津卫视 9月24日 19:45

  重播:天津6套 9月26日 8:05;天津卫视 9月25日 23:40;天津6套 9月28日 20:40;天津卫视 10月1日 19:45;天津卫视 10月2日 23:40

 

来源: 天津电视台  2003-09-24 10:47 编辑: 陈瑜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