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曹桂林——《北京人在纽约》


  解说:1993年,这首歌以及这部电视连续剧在大陆掀起狂潮,万人空巷。中国观众第一次如此细致地借助虚构的剧情了解到在海外的华人生活,其间的甘苦辛酸与人们想象之间的差距,给这部电视剧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火爆。

  十年弹指一挥间,如今,《北京人在纽约》已经成为很多人对十年之前,生活情景的记忆符号。而人们事后才知道,小说中的描述就是原书作者曹桂林对自己的生活记录。1983年,35岁的曹桂林离开北京,准备远赴美国,而他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签证。

  主持人:拿到签证兴奋吗?

  曹桂林:兴奋啊,当然兴奋了。有一两天,都是走哪儿显摆到哪儿,我就不怕暴露了,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拿了签证,没拿签证之前我跟谁都没说。出国的时候,一个月之后,那个护照皮真的都毛了,总要拿出来给人看。

  主持人:这种人不就你现在最烦的吧,对不对?

  曹桂林:没错。

  主持人:谁要现在拿着一个什么美国签证在你这儿显摆,你肯定特别烦。就是那时候的事,特幼稚啊,我记得你在书里写的那段就是王起明在出国之前,最后一个晚上请朋友吃饭,特简单,我相信那也是你当时临时走前的那种状态。

  曹桂林:真事,还是真事,也买不着什么,就是弄点葡萄酒,白菜芯儿,还有什么回锅肉,叫了一大帮子同学,其实特引仗别人羡慕,到现在还有这个毛病呢,特别喜欢人家吹捧。

  主持人:到美国第一站就是纽约吗?

  曹桂林:纽约,第一站。

  主持人:到了纽约兴奋吗?

  曹桂林:兴奋啊,太不一样了,而且我都觉得那时候,临走的时候跟我一块吃饭的那些老同学,天天给他们写信,每天我起码也三件以上让我兴奋的事,每天我都兴奋,看什么觉得什么新鲜,大马路上走的那些模特我都觉得让我兴奋,什么都兴奋

  解说:在初到美国的兴奋之后,生活的真实压力随之而来,为了每日三餐,曹桂林不得不将大提琴搁置一边,开始在纽约四处奔波。

  主持人:你一到纽约的生活跟书里写的一样吗?书里面写的还是,环境也很差呀。

  曹桂林:对呀,那个时候你想,从事你的专业是不可能的,你得上学呀,你后面没有托儿,没有名师给你,你旁听我也不会没钱,那时候我出国是拿了护照,有了签证,才给你27块美金,不管你有钱没钱,不给你换啊,你不去洗碗,你不去下厨房!你怎么生存呢,哎,记仇,觉得特怨,写书骂他们。

  主持人:你当时出去就是要去上学,理由就是要去上学?

  曹桂林:没那么明确,只要能better living(更好的生活)就行了。

  主持人:上学需要钱的,想(上学),如果有学上,当然是要上学的,不可能给你学上的,钱怎么弄啊?到那儿以后,震惊完了,兴奋完了以后,到住的地方,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

  曹桂林:就是他只要租给你(的房子),他得符合那法律,应有尽有的,环境非常糟糕

  主持人:可是你兜里只有27块钱,加上你太太的可能只有54美金

  曹桂林:对,还坐了出租汽车,下了飞机你指定的住的那地儿还远着呢,出租还收17块钱,那时候又不懂,人家还要给小费,不知道给多少,我给了5块,那就是20多钱就没了。

  主持人:然后还剩20多块钱,那怎么开始生活呢?

  曹桂林:洗碗呢,这是真事。

  主持人:怎么找的这个洗碗的工作呢?

  曹桂林:洗碗这个是因为我前妻的一个亲戚。

  主持人:所以第二天就开始洗碗了。

  曹桂林:第二天,真是第二天,一点都不带假的。为了生存,为了你的将来,洗碗又怎么样了嘛,但我记仇,恨让我洗碗的人,但是没办法,所以就牢牢记住了几个情节,写在小说了啦

  主持人:洗碗当时一个小时赚多少钱?

  曹桂林:那个时候不按小时算了,给我1500块钱,除了洗碗还要打扫卫生,还要切菜,还要去扫厕所,就杂工,什么都管了,餐馆不是太大,什么都管了,1500块钱,加上小费差不多2000块,从42块5人民币到现在2000美金,洗就洗呗。但一次手也拿了,滤那个水啊出现血了,血从里边跑出来,拉什么琴这个还,手都泡开了,那也得洗这我弄不了啦,回头,您瞅这手,我再这么泡下去,那就全毁了,我还拉什么琴啊,你真是个蠢猪,烦死人啦,你走开,又不是我请你来的,带着你的手滚开,走就走

  主持人:在餐馆的工作让你受了很多很多的委屈吗?

  曹桂林:对。

  主持人:印象最深的一次委屈是什么?

  曹桂林:我总感觉那些新到美国的那些新移民,也从洗碗开始,也是苦过来的,他丑媳妇总算熬成婆了,逮着一个新来的,打工的,就虐待呗,骂呗,那我是接受不了。但我也没想回来,或者咽不下这口气,现在去美国的人方便了,拿完(绿卡)就回来啦,甚至绿卡都拿完了才去的,那时候我回来,回来就待不下去了,也年轻,身体好,也无所谓

  主持人:那你还能受这么多委屈,这么苦,还能每天给国内的朋友写信,说我今天又碰到三件让我特兴奋的事。

  曹桂林:你得找点乐子,你没乐子怎么办,一天到晚你光除了洗碗挣钱,回来就点那点绿票子就完了,你自己找乐子呀,侃山,跟人电话里也得侃山啊。侃得高兴极了,第二天还能照常去挣钱去了,喜欢这样。

  解说:在到达美国两个多月之后,曹桂林就拿着在餐馆洗盘子攒下来的3000多块美金,和当时的妻子一起做起了生意,还是与小说中描写的一样,他们是从加工毛衣开始了在美国的另一段生活。

  串场:曹桂林说自己很浮躁,爱折腾,渴望财富,除了说自己还算聪明以外,他没有再夸过自己一句,即便是面对镜头,他也没有一副正襟危坐坐的样子,而是显得很随意,甚至有一些懒散。我想曹桂林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目前的生活也许还有很多剪不清理还乱的地方,这也就是为什么他讲起故事来,总是显得断断续续,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但是对镜头,他不做作,他很真实。

  解说:1983年,曹桂林结束了为期三个月的餐馆杂工生活;一个中国的大提琴手在美国开始了他的服装加工生意。

  主持人:你上手很快啊,你以前对服装应该一点不懂。

  曹桂林:一点都不懂,你看我算术极不好,但是我算针,算毛衣那针是一绝,你不管你在图纸上,你画出什么样的,他不管你针数,他就随便想,假如就是给你弄一个非常像毕加索那样的图案,或者说是一个写实的,他不管你怎么弄,你得算得真的跟他设想的图纸上的尺寸一模一样,你还要把领子什么什么的,肩啊、袖子,什么的都安排得特别好。而且那些衣服并不像咱们中国似的,光在这儿design(设计),它浑身上下任何一个角落都是design(设计),挺好玩的,挺漂亮的,非常漂亮。

  主持人:这第一笔定单给你赚了多少钱?

  曹桂林:我告诉你啊,赚到我都累得点钱了,我除了赚那种需要交税的那种支票以外,我记得有一次意大利的,不是意大利的,加拿大的一个老头老太太来买衣服,定了很多,装满了,他俩还付我cash(现金),这我当然高兴,可以跑税,大概18万美金,他说你点一点吧,累得我连点都不点了,我说OK,就放在那儿吧,就不去点了。

  主持人:这是第一笔定单吗?

  曹桂林:第一笔定单远远不止这个数字。

  主持人:也就赚的第一笔钱,远远不止18万这个数字。

  曹桂林:那当然了,所以那时候我挺疯了,我还狂妄地说过,我说我应该比布什赚得多,布什那时候20多万嘛,年薪,不是布什,里根,那这个100万生意赚个30多万钱是很容易的。

  主持人:那不得了,刚到美国没几个月,一个在餐馆里面。

  所以我买了房子、车子,(我在)新移民里面真是出类拔萃的程度。

  解说:面对源源不断的订单,曹桂林和妻子每天都需要工作十六个小时。对时机的准备把握与爱折腾的天性让曹桂林的生意有了极好的开端。没多久,曹桂林就在美国买下了自己的房产。

  主持人:听你这么说,我觉得在美国做生意,挺简单的。

  曹桂林:YES,美国所谓的这个自由社会,我倒觉得,其它方面倒没这么自由,你花200块钱,你开个公司,你随便就拉定单去做就是了,只要你吃这苦,只要你年轻,谁都能赚到钱。

  主持人:听你这么说的话,我只能相信你说的那句话的前半句,就是说如果你爱把他送到纽约。

  曹桂林:那是天堂。

  主持人:对。

  曹桂林:假如你恨他,就把他送到地狱。

  主持人: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听出这句话呢?

  曹桂林:没听出这句话,就是咱们一开始聊的那个,文化,你光有了钱,你物质好了,你文化,你的灵魂,你的精神上的寄托在什么地方,北京人爱侃山,谁跟你聊天啊,你那么爱的那个女儿,你的女儿去乱来,谁管你呀,而且你认为这个错误,她认为很正常啊,你也管这个事,就会成为矛盾,成为矛盾将来就会激化,激化就会成为仇人,所以你仍然没有出路可走,你有钱了,仍然没有出路,你享受不到你母国文化的快乐。

  主持人:所以当生活开始变得物质上的享受,达到了你的到美国最开始要求之后,生活反而发生了一些变化。

  曹桂林:就是跟你追的那个,不是追的,不一样,原来物质上很容易得到以后,结果你想要的那些东西没了,后来才发现,自己追求的不是物质的东西…

  解说:像小说和电视剧中的情节一样,曹桂林在女儿十多岁的时候把她接到了美国;尽管是从分离到相聚,但父女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恶化。

  主持人:孩子主要她在成长的阶段,最容易叛逆的那个年龄,一下子换了环境。

  曹桂林:对,我觉得去美国这个年龄段,要选择准,完成大学教育以后,就是你母国文化非常坚实以后,再去补充些,如果你十四五就去的话,你就会白送美国一个人,不管你费了多大劲,你花了多少钱,越想对圆越好,错了,那不是你的孩子了,她的思维、她的价值观、她的意识跟你完全不一样了

  主持人:但是小孩她总希望我跟我周围的同学说一样的话,穿一样的衣服,我不愿意跟别的人不一样,但是你要求你的女儿在美国环境里面还说北京话,还像北京人一样。

  曹桂林:我希望呢,你在美国的社会你就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你回到家里来,你就是地地道道地跟我说,北京的这点事,很难做到,做不到,但是也许,就是完成了大学教育以后啊,在美国,假如你在那儿定居下来的话,可能能做到,但我没有试验过,太小的小孩,白花心血,就送给美国了。实际上,她跟你想的,天天是吵架,永远不一样。

  主持人:为什么小事吵架,一般我觉得父女之间,母子之间如果吵架的话就是一些小事?

  曹桂林:对,比如她teenage(十多岁)的时候,你也知道,连美国人都说是animal age(野兽般的年龄),她交朋友,她很随意啊,我毕竟是传统的北京人,特别是女儿,如果是儿子,出去那算占便宜,就算了,女儿不行啊,你就会阻拦,你就会,因为这些事儿,我认为这个在于女孩子来说是非常珍贵的,非常有价值的,美国人不认为这是(很重要),所以文化上的,东西方概念在意识上的冲突,造成的很多不可调和的,调不开的,直到今日还很难沟通的。

  解说:其实在文化差异的原因之外,曾经也有媒体报道说,女儿一直无法原谅做父亲的曹桂林,是因为他的婚外恋情。但恰恰因为曹桂林与女儿之间的这段隔阂,使得我们在日后能够读到《北京人在纽约》的故事。

  主持人:一开始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想法说我要写一本小说吧,就是简单地把自己的一些感受写出来。

  曹桂林:写小说是什么意思,小说是什么,小说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怎么会写小说呢,没这个想法。我写了五六本我也不知道什么叫文笔、结构,文笔大概就是不罗嗦吧,没那么多形容词、废话吧,结构大致就是你不能三百天的事,就写三百页吧,你得什么时候让你着撞击你的灵魂了,让你有感而发,写那段吧,把它抽出来写呗。

  那时候白天做生意,晚上抽出空来写书,我写书呢,心是红彤彤的,做生意呢,是黑着心的,每天到吃完晚饭以后,坐在写字台上就得把黑的换成红的,完了第二天早上再把红的摘下来,换成黑的。实际上也是痛苦的事情,什么时候外科手术能够在肚子上来一个拉链,(两个)心能调,我还能干下去,如果没有这个,手术不发明的话,换不了心的话,我再也忍受不了了,痛苦。

  主持人:为什么需要变成黑的呢?做生意的时候。

  曹桂林:做生意,你没做过吧。大到股票、房地产,小到开餐馆的,他一心追求就是利润。因为做生意的标准就是赚别人钱,再没有别的成就,就是赚钱,那么赚这些钱的话并不是说很容易的一件事,你当然要考虑到利润,你要把成本计算得非常清楚,卖出去多少钱,进你口袋的是多少钱,积累得越多越好,你不到不得已的时候,绝不放松。

  主持人:你对工人挺狠的吗?

  曹桂林:怎么会狠呢?狠不狠它是一种游戏的规则,不是我心狠,做生意就这样做法。所以就是说特难过,特难受。

  主持人:到什么时候开始要想写一本书,把我的故事写下来。

  曹桂林:就是我的女儿跟我翻脸,她一个人离家出走,那我特别无聊的情况下写一些,我其实,中国人到都哪儿去,都希望自己的第二代能够更有成绩,更有钱,在你的帮助下能过得更happy(好),在这些根本没达到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这么受累,一天十几小时工作,为的是什么呀,干嘛呀,有意思吗?

  解说:九十年代初,曹桂林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不断恶化,直到最后,女儿离家出走,时至今日,父女之间依然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主持人:你当时没想找你女儿,小孩出走就让她走了。

  曹桂林:她走你也是在纽约,她是到处跑的人,后来北京的亲戚说,在西单看见过她,那我想她是在中国了,还有一次,听我另外一个朋友,说在欧洲看见过她。那你信谁的呀,她也不给你打电话,也没有贺年卡。就圣诞节特盼着她一个卡片,或一个电话,没有了。我找不着这人,她早晚能看到,这辈子里她总能看到这些字吧,白纸黑字烙在这儿,我惦记着你呢。从头到尾写的就是父女之情。就是我死了以后,你得知道我的心呐。

  主持人:是为了女儿写的,其实。

  曹桂林:我也没跟出版社说过,实际上就是给女儿写的一封长信,长一点了就成小说了。这个血缘关系忘不掉。

  串场:曹桂林说他特别受不了假洋鬼子,也最不喜欢别人说他在国外待的时间长了,已经不像一个北京人了,他说自己就是一个道地的北京哥儿们,的确他说话还带着一股很浓的北京腔,他的做派也还是北京人的那个劲儿,不过他说话的时候偶尔夹杂着一两个英文单词,这一点告诉我,他是一个北京人,但他是一个生活在国外的北京人。

  解说:九十年代初,曹桂林夫妇在美国的生意已经越做越大,而他们之间也渐渐出现了难以弥补的裂缝。

  主持人:我总觉得书里面包括后来电视剧里面拍的王起明跟郭燕那个叫,那夫妇两个人感情挺好的一开始,非常好。到后来在那个环境当中,慢慢地两个人慢慢地慢慢地越走越远,挺伤感的,一开始的确是很好。

  曹桂林:对。

  主持人:这也是你生活的写照。

  曹桂林:这事怪我,因为她是一个很老实的一个上海姑娘,长得非常甜,也挺漂亮,比这演员好漂亮多得多。但是我个性,我不安分,我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儿,她呢是一个很简单的一个人,对生活没有太多的追求。没办法,到现在我不说她坏,非常好的一个人。

  主持人:只是你们不同步了,到后来。

  曹桂林:所以,男人总是想,自己变化挺大的,想往前进,说停在那儿,有钱了,就生活了,我这个年龄我还没有想到,我喜欢走南闯北地到处去。

  主持人:生活当中不同步了以后,情感上也会有变化。

  曹桂林:那百分之百,因为你的career(职业)她不知道,你就没教,你在想什么弄什么,她不知道,你感兴趣的事情,你跟她说,她睡觉,这时候没办法。所以她感兴趣的事,你就过去了,男人还想往前走,还想往前走,不兴奋,甚至抱怨我。

  解说:当《北京人在纽约》火爆内地之后,曾经也有媒体翻出老帐,传言曹桂林在与前妻分手之后,将在美国的财产席卷一空,带回了国内。而曹桂林自己说,他是把在美国的厂房和生意全盘交给了前妻打理。1992年,离婚之后的曹桂林独自一人空手回到了北京。

  主持人:你当时回来不能说一分钱没有,其实就是没有钱,两个口袋又是扁着回来的。

  曹桂林:对,下了飞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主持人:你当时没觉得,怎么回事,我怎么转了一圈,回来…

  曹桂林:当然有啊,我得找一个什么破平房,从那儿开始的。

  主持人:住在里面什么心情,我在纽约的时候,曼哈顿还是长岛,我有我的大房子。现在住这个小平房里是什么心情?

  曹桂林:我跟你说很惨的,其实啊,什么心情,我想转了一圈怎么又成这样了。不愿意去见人。也不愿意说什么。当然不可能再去洗碗什么的。

  主持人:在北京想洗碗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北京人肯定不会在北京洗碗的对不对?

  曹桂林:对,一点一点地磨吧,从零开始,但是我悟性很快,我能够马上悟到这个在中国怎么能成事。

  主持人:那怎么做事,我一分钱没有我怎么做事。

  曹桂林:北京也还别说,假哥儿们就是哥儿们,其实做起事来,关系相当重要,你这个关系弄对了话,能成事。

  解说:1993年,在朋友的帮助下,回到国内的曹桂林在北京长安商场开设了自己的服装专柜,虽然风光一时,但专柜前后只维持了两星期的短暂时光。在那之后的十年间,曹桂林几乎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意,专注于写作。

  曹桂林:我说我这一生啊,我不知道怎么会形成这么一个规律,10年左右,绝对是在10年左右的时候一换职业。刚才你问我什么职业,10来岁以前不懂事啊,那只能是爹妈养着,10岁到20岁的时候是音乐,20岁到30岁几文化大革命,30岁到40岁在美国做生意,买房,买车,40岁以后又写书,现在不知道了,不知道下面10年干什么,很多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我不害怕,每走一个新的领域,我悟性挺高的,我能马上进入状况,明白这个事应该怎么做。

  记者:你这些年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呀?

  曹桂林:就是女儿也不能原谅我,其它的我都觉得,想做的事做成了。

  记者:女儿不原谅你是因为你离开她妈妈吗?你觉得,还是真的是因为她处于叛逆的年纪的时候来到美国?

  曹桂林:我觉得她现在很理智,觉得我不应该走这条路吧。应该跟她妈妈踏踏实实过日子。

  记者:是因为这个事情不能原谅你?

  记者:如果你要真的想挽回想弥补,再努力的话,父女之间的血缘能够割断吗?

  曹桂林:再过几年吧,但也许个性很难走,像麦当娜跟她爸爸就一辈子没法合。

  记者:你自己还拉琴吗?

  曹桂林:不拉。本来那一代的人啊赶上文化大革命,再加上基础那时候都不是很棒,你光是会了,听现在这些年轻人的话,包括我们在美国听了多了那些家们去演奏,就没有心思去动,不拉了。

  记者:怀念自己以前在台上拉琴的日子吗?

  曹桂林:不怀念。现在我有最好的音响设备,我休息的时候我听听交响乐,但是我比别人起码内行一点,我知道哪个是柴可夫斯基,我知道哪个是贝多芬,但是喜欢听。有时候特别疲惫的时候,听听自己曾经搞过的一些好的乐团,比较好的乐团,还是蛮幸福的一件事。

  解说:如今,曹桂林还在继续写着他的小说,写着在美国的华人故事,其中一些也陆续搬上了电视荧屏,而他自己总是在美国和中国之间来回穿梭,人至中年,他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中的另一半,一位也在美国的华人音乐家。

 

来源:   2004-03-15 11:05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