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水稻专家——袁隆平(上)


  他心怀天下敢为人先,用一粒种子改变了整个世界。他研究的杂交水稻掀起了农业的第二次绿色革命,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叫他“当代神农”,外国人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就是著名的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

  (同期:湖南长沙马坡岭 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袁隆平走进办公室 办公室的衣架上挂着草帽。

  同期:袁隆平戴上草帽说:“我戴草帽ugly难看”

  记者:有没有人说您像农民?

  袁:“我就是农民”。)

  这位称自己是农民的科学家,1930年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采访:我们家没有人搞农...)

  1948年,即将高中毕业的袁隆平面临着升学选择。虽然父母早已为他做好了安排,但他却另有打算。

  (采访:想起老师曾经带领他们参观过的园艺所,决意入农门)

  在当时,学农的人非常少,袁隆平的选择是一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举动。1949年,他考取了西南农学院的前身——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1953年,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大学生,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的安江农校,当上了一名教师。

  (采访:那时中专比较少 那边就这个高农最高学府那个地方校园很好世外桃源我喜欢它我在那里过了30年...)

  (同期:我们摄制组开车前往安江农校)

  安江农校始建于1939年,地处偏远的湘西山区。当年,袁隆平接到分配通知后,从重庆动身,水陆兼程展转了半个多月才来到这里。

  刚刚参加工作的袁隆平,内心充满了施展才华的热情,学校安排他教授遗传育种学。在教学之余,袁隆平进行无性杂交试验,开始了科研路上的第一次征程。

  (采访:无性杂交试验)

  袁隆平感到迷茫了,他开始怀疑“无性杂交”的一贯正确性。同时,他不断收集有关遗传学的资料,从中了解遗传学的发展动向。

  (采访:57年在《参考消息》上看到遗传密码揭开了获诺贝尔奖你还在搞无性杂交猛醒觉得是误入歧途了)

  在那个年代,能够获取这些科学信息是非常不容易的,它们犹如一缕阳光,使身处偏远山区的袁隆平豁然开朗。但他还是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发现自己搞的红薯课题并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采访:湖南以水稻为主红薯是小作物农民说这是搭头没意思)

  不过,对袁隆平触动最大的,还是从1960年开始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全国出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许多人被夺去了生命。袁隆平亲眼目睹了这场来势凶猛的灾难。

  (采访:这三年苦得不得了没有饭吃饿死许多人我亲眼看到饿殍倒在田埂上、路边粮食太重要了)

  严酷而沉重的事实让袁隆平深感不安。他觉得,除了天灾人祸之外,生产力低下是根本原因,农民们在田里辛苦一年,能打下的粮食只有那么多。要向饥饿挑战,必须从科研上寻找高产的办法。他决定赶快掉转船头,搞水稻高产育种研究。

  多少年来,人们已习惯于常规选种。最初,袁隆平也想用这种方法得到高产优质的稻种,但他调查后发现,这种方法得到的稻种增产优势不大,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如何才能培育出高产优质的稻种呢?

  (采访:我们在田里选种一看它鹤立鸡群从理论上估计亩产在1000斤以上那个时候不知道是杂交稻以为是新品种如获至宝...第二年种下1000多株搞观察我天天望品种成龙,抽穗后后却没有一个和它“老爸”一样 我悟到这是一棵天然杂交稻)

  (采访学生李必湖:杂交水稻很早外国人就下了结论认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没有优势中国学术界奉为经典袁老师开始怀疑)

  (采访:我就找一找理论根据,它为什么自花受粉没有优势 发现书上的只是推论没有实验根据所以我就不信)

  当时,全世界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在按传统的经典理论进行水稻研究,而袁隆平,这个偏远山区农业学校的教师,却义无返顾地闯进了杂交水稻这片禁区,试图开辟一个新天地......

  (采访同事毛老师:开会时他提出水稻有杂交优势没人感兴趣他却坚持)

  (采访学生李必湖:学术界一片反对声几乎没有人支持他…)

  (采访:讲就讲我做我的我不怕别人讲总不能你说了我就不做了)

  就这样,袁隆平孤军一人踏上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之路。从此,他的身影就长在了在实验田里。

  (采访学生李必湖:我64年考去安江农校 65年我就看到袁老师我就问他,袁老师,我看你每天都在田里托起一个瓷盘,拿一个放大镜,你去做一些什么事呢?他跟我说,我在探索一个新课题……)

  (采访学生尹华奇:他说杂交可以提高粮食的产量我们听了很惊奇,这可以解决吃饭的问题了)

  (采访学生李必湖:当时他在寻找水稻的雄花不育株。每年7月都是水稻抽穗扬花的季节……通过两年的寻找,工夫不负有心人,找到了六株…)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篇著名论文,证明了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袁隆平的发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水稻育种课题的选定,而是冲破了陈旧理论的束缚,开创了一个在世界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领域。

  就在袁隆平刚刚拉开杂交水稻研究序幕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安江农校失去了往日的宁静,袁隆平成为当时学校的重点批判对象之一。

  (采访:说我反对毛主席的“八字宪法…)

  可是就在袁隆平马上要被关进牛棚时,却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就这样,袁隆平幸运地躲过了一场劫难。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有人却打起了他的试验田的主意。

  (采访:5.18事件)

  这个被称作“5.18”的事件几乎毁掉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试验。袁隆平没有被击跨,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杂交水稻一定要搞成功。为了加快了研究步伐。1968年,当寒风逐渐席卷三湘大地时,袁隆平和助手们来到了冬天也能种植水稻的海南。

  (采访:68 78…已经是36年了)

  (周坤炉:刚来海南时,我们住连队的一个食堂,一个食堂住六七十人…)

  这时,杂交水稻的研究已经开展六年了,袁隆平和助手们先后用了一千多个水稻品种,做了三千多次实验,但是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在一片质疑和嘲讽声中,袁隆平步入了不惑之年。

  (周坤炉:他是个领头人,搞了那么久,肯定很伤脑筋,这东西怎么攻关。)

  (李必湖:他一直信心很足他说我不到黄河心不甘)

  (尹华奇:自然界的东西不会说话…)

  (李必湖:总结想到可能有问题提出远缘杂交寻找野生稻)

  袁隆平带着助手们开始了新的征程,可是茫茫稻海,到哪里去寻找远缘杂交所需要的野生稻呢?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筛选,他们决定从海南开始。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在海南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野生稻的发现为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铺平了道路。 为了抓时间抢进度,没有任何私心的袁隆平将野生稻无偿贡献出来,成为全国科技公关的纽带。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从事水稻研究的精英汇集海南,开始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最后大会战。

  智慧和勤劳终于结出了硕果。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将水稻的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到了500公斤。十年磨一剑,袁隆平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把杂交稻变成了现实。

  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开辟了粮食大幅度增产的新途径,给我国的水稻生产带来了一次飞跃。1975年,国务院做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从1976年到1999年,全国累计推广杂交水稻35亿亩,每年仅增产的稻谷就可以养活6000万人口,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尹华奇:打天下也跟他来了打下来了,我们也感到高兴 吃饱饭了,农民也吃饱饭了感谢袁隆平听到这个声音我们也感到高兴…)

  就在杂交水稻这项发明经过五年多的推广应用后,198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授予袁隆平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这是我国的第一个、也是至今为止颁发的唯一一个特等发明奖。

  1981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籼型杂交稻的育成和推广及氢弹试验、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为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一批重要成就。

  世界为之震惊了,袁隆平的杂交稻被称作“东方魔稻”,甚至被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

  (粮农组织顾问尹华奇:杂交稻开始走出国门…)

  这是我国转让给美国的第一项农业科研专利,杂交水稻从此走向了世界。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解决饥饿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现在,已有20多个国家引种了杂交稻。

  (采访:现在大面积生产的第一个是越南,去年种到900万亩,产地比当地最好的品种增加40%第二是印度第三是菲律宾)

  同期:在办公室里拿着与菲律宾总统的合影讲述验收的故事…

  满载着袁隆平的梦想与希望,杂交水稻在中国和世界的大地上播种和收获,创造着一个个神话般的奇迹。杂交稻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正日益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1985年,袁隆平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发明和创造金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1988年获国际让克粮食奖;1993年获美国菲因斯特“拯救饥饿奖;1995年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粮食安全奖;2004年获得世界粮食奖。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在他的著作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可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使人口增长率下降了。他用农业科学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领导人们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

  播出时间:2004年7月21日 23:30 天津卫视

       2004年7月22日 15:20 天津卫视

       2004年7月24日 21:10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7月27日 23:2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7月28日 15:0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来源:   2004-07-16 14:49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