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水稻专家——袁隆平(下)


  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以舍我其谁的气概,用了十年的时间发明了高产的杂交水稻技术。现在,杂交稻的产量已占我国稻谷总产量的60%,每年增产的稻谷足以养活6000万人。成功并没有使袁隆平感到陶醉,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开始了新的征程……

  (同期:清晨的稻田 扬花的水稻 叶子上晶莹剔透的露珠)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推广,三系杂交水稻已遍布江南大地。就在这时,袁隆平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杂交水稻发展战略设想。

  (邓华风:袁老师能够清楚他发明的三系杂交稻存在的一些不足,三系稻推广十年后产量还一直徘徊,就提出发展水稻的新思路...)

  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被列为国家863计划。袁隆平出任该课题的专题组长、首席责任专家,主持全国十六个单位协作攻关,从而使全国的杂交水稻研究出现了重点转移。这又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邓华风: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后,给我们国家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给我们袁老师带来了许多光环。按道理说,他已经功成名就了,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了,但是…)

  (袁隆平:我说老实话,如果斤斤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的话,他就不敢闯如果看淡薄一些,就不会有这些顾虑,搞科学研究不要怕失败,斤斤计较名利,就不敢越雷池一步)

  无惧无私,这正是创新者所具有的宝贵品质和人格魅力。经过九年的艰难探索,以袁隆平为首的科研协作组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两系法杂交水稻终于获得成功。1995年,两系杂交水稻在全国开始大面积生产应用,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然而,创新者永远不会满足,征战者永远不会停步。春去秋来,冬去春归,看着杂交水稻幽幽的绿、灿灿的黄,袁隆平又有了新的梦想。

  (采访:禾下乘凉梦)

  让袁隆平梦寐以求的超级杂交稻,同样也是外国农业专家攻关多年的世界性难题。1997年,袁隆平主动请缨,奏响了杂交水稻的第三部曲——征战超级稻。实施超级杂交稻计划,可以说是世界各国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展开的一场赛跑,那么中国能否再一次领先其他对手呢?

  (袁隆平:超级稻到底要一个什么形态也就是长成什么样很多人设计了很多形态国际水稻所也有但不成功)

  (与武博士对剪)

  (袁隆平:和我打赌,他们全输了,现在,南方超高产的都是我的那个株型)(武博士:很灵气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袁隆平: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科学研究也需要灵感…..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综合在一起的升华了的产物)

  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和论证之后,袁隆平找到了提高水稻产量的有效途径。

  (邓启云:按照袁先生的话讲,杂交稻产量进一步上台阶,必须借助分子技术那一次,我用分子技术把野生稻的高产基因弄到杂交稻里面…平均每个稻穗有八点几克…因为像这样的品种非常少,袁先生也非常兴奋,就给我起了个外号叫“邓八克”。)

  (袁隆平:我们国家总的来讲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但是水稻育种上面我们是领先日本在水稻上面是顶呱呱 日本人他很骄傲瞧不起中国人看到我们超级稻折服了…赞我们你们走在了世界最前面)

  2000年,中国一期超级稻的研究获得成功,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和震撼。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不仅向国家交上了圆满的答卷,还再一次为中华民族争光添彩。

  (袁隆平:第一阶段700公斤指标我们已经实现了 我们第二阶段是800公斤我们争取今年实现明年就可以大面积推广…如果我们按增产150公斤每亩计算推广两亿亩的话每年增产粮食就是300亿公斤300亿公斤是个什么概念…比湖南省粮食总产量都高五十亿公斤)

  高产的杂交水稻绿染神州,让长期以来为温饱而挣扎的农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也牢牢记住了“袁隆平”这个名字。他们说,发家致富靠邓小平,粮食丰收靠袁隆平。纯朴的农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袁隆平的崇敬和爱戴。

  在湖南郴州,一位叫曹宏球的农民就是袁隆平的忠实崇拜者。

  (采访:由于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才有了饱饭吃,还利用杂交水稻的花粉养蜂使生活奔向小康,心里非常感谢袁隆平。)

  农民的感情质朴、纯洁而又真诚。1995年,心存感激的曹宏球萌生了一个想法。

  (采访:给袁隆平写信,想为他雕像。)

  (袁隆平:农民朴素的感情是对我很大的精神支持)

  (曹宏球:坚决不同意为他雕像)

  袁隆平还专门给曹宏球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你和广大农民的心愿是对我的最高嘉奖在我看来比诺贝尔奖更加荣耀你们的这份情我就领了但我为国家和人民作了一点贡献那是应该的不值得你们如此敬仰和崇拜我建议你把钱放到扩大再生产上以便进一步发家致富。

  但是,执著的曹宏球还是用所有的积蓄为袁隆平雕了一尊汉白玉像。雕像运到后,村民们争相到曹家来参观,都对曹宏球的举动赞不绝口。

  中国的农民一向都是根据他们所得利益的多少来评判人物的优劣。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心里没有强烈的感情,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怎么回倾其所有为一位科学家塑碑立传?

  现在,雕像被安放在村里修建的稻仙园中,每天,曹宏球都要到这里来,虔诚地守护着他心目中的稻仙—袁隆平。

  被农民奉若神明的袁隆平,在同事和学生的眼里,却是一个很平实的人。

  (同期:和同事下棋)

  (尹华奇:袁老师是人不是神……学术上抗大旗,生活上不拘小节……)

  (邓启云:在安江农校他大部分都打赤脚为什么呢因为他大部分时间要下田开会时也打赤脚)

  (邓华风:当时我们的教室旁边就是试验田五点多下课了我们就在田边 看到一个老头在田边走那时他也就50多岁别人给我讲那个就是袁隆平…如果别人不给介绍很难想象他是那么大的科学家)

  袁隆平,也许比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更像农民,有人说他是“泥腿子科学家”,他的同事们则戏称他为“生产队队长”。他那朴实无华的外表不但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还常常闹出一些误会。

  (袁隆平:“刚果布”的外号被误认为是领导的秘书……)

  (同期:去市场买香蕉)

  熟悉袁隆平的人都知道,他一向把金钱看得非常淡。袁隆平手里经常掌握着几千万元的科研经费,而他自己的工资、奖金以及院士补助等其他津贴加起来也有不少,但是他的生活却极其俭朴。

  (采访:但我认为朴素大方就可以我身上的衣服只有40几块钱我最贵的西服只有800元钱)

  (同期:坐在车中,听见好听的歌曲轻轻的和着唱)

  袁隆平喜欢音乐,爱拉小提琴。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科学和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是不可分割的。在袁隆平的科学生涯中,有一种精神的润滑剂,那就是小提琴。

  (资料:袁隆平在安江农校的家门前拉小琴夫人弹电子琴袁拉小提琴)

  (资料:2000年2月人民大会堂《科学在中国》文艺晚会袁隆平演奏小提琴曲《行路难》)

  (同期:袁隆平走在田间小路上 对我们说:不要把我的跛脚拍上)

  袁隆平的脚是在一次排球比赛中不小心扭伤的。尽管如此,每天下午五点多钟,他还是会准时出现在排球场上。年逾古稀的袁隆平是国际公认的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主攻手”,在排球场上,他也同样爱打主攻。

  (同期)

  (邓启云:袁先生的性格他自己也讲像个小孩性格心态一直保持这种非常年轻的状态所以跟年轻人相处得很融洽)

  (邓华风:袁老师思维很活跃70多岁的人了你跟他谈话没有一点老年人的话题跟年轻人玩比一些体育项目你都比不过他)

  (邓启云:在我印象中他虽然已经74岁了,他一直对这个新生事物接受的特别快)

  (邓华风:喜欢车 单车摩托车现在是汽车不活泼的人是不会喜欢这些东西的)

  (同期:袁隆平开汽车叫着小孙女的名字)_

  生活中的袁隆平年轻而又快乐,但是这快乐的后面也有不为人知的苦恼。

  (袁隆平:说老实话,我怕出名。毛主席讲: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了好没有自由。)

  然而越是害怕出名,名气却越是如影随形。1998年,湖南省一家评估事务所经过评估认定,“袁隆平:”三个字的品牌价值为1008.6亿,这一下子就成为了轰动全国的特大新闻。2000年12月,我国第一支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一上市就募集了7亿元的资金,人们看到了知识经济的魅力,袁隆平再一次成了舆论的焦点。

  (采访:一开始不同意 后来出于两点考虑同意了)

  袁隆平的生活并没有因为身上的价值波动而有丝毫的改变,让他所魂牵梦绕的依旧是杂交水稻。

  (邓华风:我觉得袁老师是事业狂,70多岁的人还扎根在田里头…)

  (邓启云:袁先生在他的有生之年他想把第三期超级稻搞成…)

  (邓华风:提出三期目标争取在2010年完成三期目标900公斤给自己发难…)

  (邓启云:袁先生非常敢于挑战,敢于应战,所以他为什么能长期保持领先也在这里,他的这个科学家的活力也在这里)

  (袁隆平:现在我感觉任务很重但我并不感到精神上有很大压力我认为我应该是迎难而上攀高峰我还是有这个雄心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有这么一个壮志在这里…)

  “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竿头。”这首自勉诗,正是袁隆平永不停止追求的真实写照。袁隆平,一个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共和国的科技史上、在世界农业的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他的名字将永镶太空,他发明的杂交水稻将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殿堂中,光耀千秋……

  播出时间:2004年7月28日 23:30 天津卫视

       2004年7月29日 15:20 天津卫视

       2004年7月31日 21:10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8月3日 23:2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8月4日 15:0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来源:   2004-07-16 15:25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