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都市报道60分 都市热播一小时 观点强中强 美食大搜索 都市节拍 家居大变身 美食新气象 艺品藏拍
 
卫视频道 周三 21:25
  周四 12:30
都市频道 周日 19:30
 
周一 09:30
周二 00:30
 
  《沟通》秉承“关注民生冷暖,传递人文关怀”的理念,贴近百姓的生活状态,感受他们的人生冷暖。
  《沟通》栏目组的成员深知对于百姓来说,最重要的是他们所面对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是升学、就业、看病、买房、过好日子等等这些现实的问题,这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主业。为此,着眼百姓的切身利益,并在对百姓的关注、关怀中提炼作用于时代的人文精神,做一档受人尊重的、有精神品质的节目是《沟通》坚定的追求。
...更多
         李强


一个人的希望小学

 

  天视网消息(记者蔡玉昕):看了,上面的这组照片,您一定以为是一所“希望小学”,不过,您一定不会想到它就在我们身边——天津市北辰区千里堤。长久以来,这附近居住着很多外来人口。这里有一片菜地,许多外地来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没有学上,就只能整日在这里嬉戏打闹。直到1994年,一所小学校在这里诞生,使那些外地孩子们终于可以上学读书。这所学校的校长、老师只有一个人,她就是张立琴。

  这所“学校”,从1994年创建,已经整整10年了!如果不是因为来了天津商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恐怕至今都无人知晓。她在这唯一的教室里办了三个年级:半年级(学龄前)、一年级和二年级,完成了一个孩子启蒙阶段最初的文化教育。

  这所的“学生”全部是外来打工者的“黑”孩子,而这所学校唯一的老师——张立琴也是外来打工者的妻子,学校无所谓注册,学生也没有学籍,没有人给张立琴发一分钱工资,只有学生每人每天交的一元钱“学费”,而她至今仍然欠着两万元的外债……

  7月23日下午,天津电视台谈话节目《沟通》请来了这所学校的创办人——张立琴老师,一同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的还有她的学生、学生家长、天津商学院爱心社的同学们、最初报道张老师的《天津日报》记者张星,以及为学校捐物的天津图书大厦领导等。

《沟通》中的张立琴老师
学生现场做张老师自编的体操
帮助张老师的天津商学院爱心社的大学生
最初报道张老师的《天津日报》记者张星(左一)
为孩子们捐书的天津图书大厦领导(右一)
获得捐书的孩子们喜悦的笑脸

  您想了解张老师10年办学的艰辛吗?

  您想知道什么是她最担心的事?什么使她感到欣慰哪?

  又是什么给了她动力,让她坚持信念,在欠债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这所学校哪?

  谈话实录:

  主持人:朋友们好,欢迎来到《沟通》。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请上这位张立琴老师,欢迎张老师!您好,张老师,请坐!张老师话说这学校开始办是十年前,十年前为什么要办这么一所学校?

  张立琴:当时就是看到我们那很多外地孩子,没有地方上学,所以就办这么一所学校。

  主持人:就像我们镜头里似的孩子们满地跑,没有学上?

  张立琴:对。

  主持人:你觉得孩子们愿意上学吗?

  张立琴:愿意,特别喜欢想上学。

  主持人:是不是您小的时候也是这个想法?

  张立琴:我小的时候,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

  主持人:也是特别想上学?

  张立琴:对,看见别的孩子能背书包进学校,自己也希望上学。

  主持人:是家里人熏陶的,还是自己自发的,就有这种想法?

  张立琴:可能也是我母亲的教导吧。我母亲总说上学是唯一出路,只有上学,能学到知识,如果不上学是没有出息的,我妈妈总这么说。

  主持人:那个时候在您脑子里,上学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觉得上学应该特别快乐吧?

  张立琴:跟小朋友们在一起能学到知识,还能玩到很多东西。

  主持人:说您家里的条件并不好?

  张立琴:对对,我家姊妹六个。

  主持人:我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的,你看以我对于农村的了解,家庭不宽裕的孩子能上到高中的少。

  张立琴:对。

  主持人:听说您上到高中了。

  张立琴:对。

  主持人:上高中的时候家里的条件好点了吗?

  张立琴:没有,更差了。因为那时侯我二哥,我那俩弟弟都考上高中了,那时侯经济就更差了,我们暑假的时候刨药材,就是桔梗,我哥我弟弟他们就是刨那个做学费。

  主持人:家里条件差的话您是不是考虑,一般来说女孩子往往考虑,或者家里考虑是不是不让她上了,或者您自己就不上了。

  张立琴:对,我不上两次了。但是我妈逼着我上。

  主持人:为什么?

  张立琴:我妈这人特别重视文化教育,总说自强自立,自强自立就是谁也不要依靠,无论是父母兄弟姐妹,也就是谁也不依赖,就靠自己。总说我们,所以都逼着我们好好学习。

  主持人:是不是您母亲对于上学的这种推崇,也移植到您身上了?

  张立琴:对,受她影响的,要不我办这个学校,坚持不了这么多年,早半途而废了。我们家里对我的鼓励挺大的。

  主持人:家里支持您办这个学校?

  张立琴:挺支持的,你看我这些东西几乎都是我哥哥我弟弟给的,还有我妈妈。可能也是我一个精神支柱吧。

  主持人:这个学校说办就办起来了吗?

  张立琴:不是,这也挺不容易的。当时开始办学校的时候,还不是我主张的,是一个(人)他们家有三个孩子,没地方上学去当时借读费挺多的,后来就说聘请个老师我就去应聘了,因为我看这些小孩儿满地跑挺可惜,我说我去吧我就去了。去了后来一看还行,他把这学校就交给我了。

  主持人:交给您以后,这个学校的资产是怎么一个情况?

  张立琴:资产情况就是这几个小孩的学费吧?租的房子桌子当时没有黑板,也没有黑板,是用水泥,在墙上那么一块儿抹的,跟那个墨汁抹的,那么一块儿水泥当黑板。桌子是用砖垒的,上面铺了一块儿水泥板抹的当桌子,抹了三个,不六个孩子吗,当时抹了三个桌子,书本他们自己买,凳子自己带,房租就从这几个小孩儿的学费里出。

  主持人:那时候房租贵吗?

  张立琴:不贵,那时侯是80元,刚开始的时候挺便宜的。

  主持人:那这几个小孩儿的学费是多少呢?

  张立琴:一个小孩儿每个月是30吧。

  主持人:六个孩子收180块钱。这就是这所小学的全部收入?

  张立琴:对,就这些收入。

  主持人:这些收入够吗?

  张立琴:够,那不还剩100块钱呢吗。交80块钱的房租,那就我工资啦。这头一学期就这么过来,第二学期这孩子就多了,就9个12个就多了。

  主持人:多了之后这收入就好一点吧。

  张立琴:对对对,好一点然后我就买的桌子,买的黑板把这教具就给置了,教鞭都是学生就从收废品的里面拣的小棍当教鞭现在还有一堆呢。都拿那边学校去了。

  主持人:头一开始教的时候,您觉得教得吃力吗?

  张立琴:不算吃力,还行吧。

  主持人:您刚才说第一节课,第一节课还记得特别清楚?

  张立琴:清楚,第一节课因为那是第一次走上教育讲台,虽然是六个孩子但也是属于讲台,也是一个教室。

  主持人:跟我们说说吧,您记忆犹新的第一次讲课。

  张立琴:第一次讲课,那种心情吧。

  主持人:啊,是不是也没讲出什么来,光看您激动呢跟学生们。

  张立琴:没有,就是告诉他们好好学习,比如说你看我们周围都是高楼大厦,对不对?孩子们也挺向往上那里去的,都问,他们怎么进去的,问我。我说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以后,分工作就进里面去了,就跟他们这么说。

  主持人:您说完之后这孩子们的学习劲头是不是挺大的呢?

  张立琴:都挺爱学还挺听话的呢。收拢起来以后,头一两个月不行,他们都有的男生特别野,就是在家整天打架那种,就跟那小混混似的,有的就是上我这学校吧至少要一两个月能收拢心也挺费劲的管的时候。

  主持人:好管吗?

  张立琴:不好管。

  主持人:您有办法吗?

  张立琴:有,也是连哄再严肃点,就是软硬兼施。

  主持人:您管得太厉害了,人家长不高兴怎么办?

  张立琴:不,家长有的还行有的送去说,张老师孩子交给你了,你就随便管吧,我们在家管不了,有的家长就那样挺通情达理的。

  主持人:要想维持一个稍微好一点的收入,您一个月才挣100块钱不行。您得招生,您的生源怎么招上来的?

  张立琴:那阵没招生过,都是他们自己去的,再说那个西于庄菜地也不大,比如说都知道那成立学校了,然后那帮孩子你传我,我传你,他们都在一起玩后来就都去了。

  主持人:恐怕您也没想到,这个小学一办就办了十年。

  张立琴:还真是的,这个我没想到。我总以为学校就跟那空中楼阁似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就消失了,还是维持这么多年。

  主持人:我们还给你这学校做了一个校史,咱看看咱们片子里说的,张老师的这个小学十年当中,搬了四次,怎么搬那么多次呢?

  张立琴:第一次那房子咱那房子都是租的,不属于我自己的所以人家用咱就得给人家腾出来。那就得搬,那是第一次。第二次那个是搬到第二次那房子太小了,后来孩子太多了搁不开。就搬到第三回这个(房子)。

  主持人:我看这头几回房子的条件都不是太好?

  张立琴:对,房间挺脏的。

  主持人:是不是也租不起好房子?

  张立琴:租不起,当时那条件,再说那也没有好房子都那样儿,也真租不起。

  主持人:要说要真有好房子,一个孩子一天收一块钱,这就是学校的全部开支,都在这里边了。

  张立琴:对对对,都在这里了。

  主持人:办一所学校,特别是一个人,困难挺多的吧?

  张立琴:困难挺多的,从哪方面说呢?

  主持人:咱们就先从教育方面吧?比如说这些孩子,就是说管理方面挺不好管的,你看就是刚入学的时候,孩子都挺野的这一个一个的,都得手把手教,在教学上得摸索。

  张立琴:对,得慢慢儿的,毕竟咱没有这个当过老师的经验。师范咱也没上过,也没有磨炼过。

  主持人:我听说后来您给孩子们,这个小学里的项目还是挺全的,不光是文化课,连体育课都有。

  张立琴:对,上体育课男生打打球,女孩子做做游戏什么的,锻炼锻炼身体。

  主持人:做操吗?

  张立琴:做,我给他们编了一套广播体操。

  主持人:您自己编的?

  张立琴:啊!

  主持人:那这边就是您的学生?

  张立琴:啊,对。

  主持人:他们都能练这个操吗?

  张立琴:能,可以。

  主持人:咱欢迎他们给我们演示一下。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先从教学的困难说起,那其它的困难呢?

  张立琴:其它的困难,就是资金不足呗。什么都没有,你买什么都得用钱,再就是这些舆论有的人总说,你傻不傻呀,你管这干啥。就是说这些外地小孩,你干点啥不好你看他们这么野。多难管呀,趁早给他们散了得了。就是舆论也挺多的,有不少说这说那的。

  主持人:这些年来一直有吗?

  张立琴:有,都说干点啥不好,干点啥也比那强呀。

  主持人:您自己有没有困难的时候,也这么想过?

  张立琴:想过,我自己也想过。干点什么不比这个挣钱挣得多呀,一个是挣钱问题再一个有时候,管这些孩子有时候也挺伤心的,比如说这个孩子教走一届,比如说在学校的时候,管得挺严的是不是,管得挺严的,有的他就记恨你了,有的就是说毕业以后,有的见面不说话什么的,有时候那个挺伤心的。

  主持人:想没想过自己既然这么伤心为什么还能坚持下来呢?

  张立琴:想过,可能我妈我弟弟,他们就是总鼓励我吧。缺点钱什么的他们就是总借给我,我现在还欠他们的钱呢,欠得挺多的。

  主持人:也就是说这么多年来办学,也没挣下什么钱?

  张立琴:没有,办学没剩过钱,就今年剩了几千块钱,今年孩子多,六十多个孩子,剩了几千块钱我们往杨咀搬,那几千块钱都交房租了。我准备了几千块钱还给我哥他们,结果没还都交那边房租了。

  主持人:交这个新校舍的房租了?

  张立琴:对,一学期的六千块钱。

  主持人:一个月一千块钱?

  张立琴:那人家还给我优惠了呢,人家要租给别人可能租金还得多,一看我这挺难的后来说优惠点吧,给优惠了那房东还挺好的。

  主持人:这么多年自己办一个小学,说句白话也不挣钱,您怎么还这么大的热情呢?

  张立琴:也挣,反也够我自己生活费的,怎么这大热情,也就是对孩子们的依依不舍吧,总教总教对他们有感情,一届一届的这些孩子们,也总希望他们能有出息有这点原因。

  主持人:孩子们跟您感情挺好吗?

  张立琴:还可以吧。

  主持人:怎么叫还可以呢?

  张立琴:就说这次往杨咀搬新校舍的时候,挺远的吧,从原来的学校到新学校有几里地,我也不知道,反正挺远,这帮孩子就非得要送我过去,站着队走着就过去了,有个小不点儿才几岁呀,她姐姐领着非得跟过去,不行,非得看看新校舍,老师待的新地方怎么样。对我也是依依不舍的。

  主持人:等于是送了您好几里地?

  张立琴:对,好几里地回头我还得给他们送回来。

  主持人:您爱人支持您这件事吗?

  张立琴:不太支持,赚的钱也不多,他不太支持,哎呀别说他了。

  主持人:反正是人家也不支持。

  张立琴:就是,不过有时候他也给我帮忙,这次搬家就是他给我找的车,找的他们单位的车给搬过去的。

  主持人:他是不是觉得,您干这件事也太痴心了,他也觉得应该帮您一把。

  张立琴:他怎么想的我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我也没问过他怎么想的。

  主持人:有人帮您吗?

  张立琴:有,这学期天津商学院爱心社的,他们来给帮忙来助教的英语。

  主持人:商学院爱心社。

  张立琴:对对。

  主持人:他们今天来了,社长原峰——原社长。

  张立琴:对。

  主持人:你们同学们过去之后,到了张老师办的这所小学大家对张老师做的这件事是一个什么样的评价?

  原峰:当时就是首先看到这些孩子们,也都是外地过来打工的(子女),其实外地人来这不容易呀,很苦,我也是外地来这上学,其实看到张老师能给外地孩子们,一个受教育的机会挺敬佩她。觉得我们也应该为她、为孩子们做点事。

  主持人:那之后你们为孩子们做什么了?

  原峰:先是张老师让我们帮着讲英语,就是小孩子半年级、一年级、二年级讲英语,刚开始看到张老师讲课的时候,三个年级在一块儿。其实就是那种以前的感觉吧,我以前也上过这种复式班,我们是当时两个年级在一块儿上,我就在想十几年过去了,怎么还有这种学校,其实当时有点惊讶。好像也有点回到童年的感觉,也有点挺熟悉的,那是因为条件所限吧,只有这一间屋子,只能好几个年级的学生在一块儿了。

  主持人:跟爱心社联系上了之后,他们对你的帮助大吗?

  张立琴:挺大的,也给我鼓了不少勇气。我一想也是这么多学生都给帮忙,我就信心也加倍了也鼓足勇气了,要我以前总觉得没有信心似的。

  主持人:周围的人都是指责您的,都是说您不该干这件事的是吧?

  张立琴:对。

  主持人:那现在有人来支持了。

  张立琴:对。

  主持人:他们都帮您做什么?

  张立琴:刚开始他们教英语每周二、周五两节英语,他们就到英语课他们就去,后来六一前夕他们过去,教了几节唱歌课,还有讲了一节思想品德,还教唱歌、讲思想品德。

  主持人:他们也没当过老师呀?

  张立琴:对。

  主持人:您当了好多年了,您觉得他们教得行吗?

  张立琴:还可以吧,因为孩子们都能接受了。

  主持人:能听得懂学得会那就算可以了,孩子们还会唱吗,他们教的歌。

  张立琴:应该会吧。

  主持人:都教什么歌了,睡着啦?会唱吗?唱一首。

  孩子: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朵朵花儿开放。

  主持人:是您教的。

  张立琴:是我教的。快过六一节了孩子们平时唱歌,我看大家很爱唱因为文艺活动,小姑娘都特别喜欢唱唱歌跳跳舞,我看到她们课本上就有这篇文章,既然它可以唱成歌就不用只当成课文来单调地学,所以我就把这首歌教给他们,也是我送给她们的六一节的一个礼物。

  主持人:这是六一儿童节学的,张老师以前教你们的歌还记得吗?

  孩子:《春天在哪里》。

  主持人:《春天在哪里》再唱一首。

  孩子: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那里有红花啊,那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红的花,映出绿的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

  主持人:过节的时候,跟他们在一块儿玩了吗?

  孩子:玩了。

  主持人:怎么玩的?

  孩子:玩跳皮筋,还有跳绳。

  主持人:还跳什么,去他们学校玩了吗?

  孩子:去了。

  主持人:去学校都怎么玩的?

  孩子:看电影还发吃的还发喝的,什么都有还有学习用品。

  主持人:好不好?

  孩子:好。

  主持人:高兴得晚上回家没睡着吧?

  孩子:睡着了。

  主持人:看什么电影记得吗?

  孩子:《狮子王》。

  主持人:好看吗?

  孩子:好看。

  主持人:谢谢你们,话筒拿着吧,别掉了。这是咱们爱心社举行的一次活动吗?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你把孩子们带过去啦?先在他们那和他们玩,在黑板上画画什么的,还记得吗?然后又参观机房参观计算机房,然后又看看片子,还发吃的、发喝的。

  原峰:对,很多吃的也是大家买来,算是捐过来的吧。然后就发给他们吃,其实很多同学觉得大学生吧,在学校里都是非常有爱心的,有的同学自己没有什么学习用品捐,就去买新的买些铅笔什么拿过来,你们学校的老师也跟着参加了吗?当时是周日活动的老师当时没参加,不过老师给我们很多鼓励帮助,因为要借教室什么的,给他们放那个电影。

  主持人:那都是王书记给你们办的吗?今天这不王老师来了吗?

  王书记:是,我们对爱心社这个活动,还是挺支持的,因为我们觉得现在大学生都挺有爱心的。但是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表达,我觉得他们帮张老师,做一些义务志愿者的活动,包括带这些孩子们出来玩什么的,其实都是他们爱心的表达方式,我觉得也是大学生这种非常好的精神面貌。非常好的一种精神状态的表达方式,另外我觉得他们奉献爱心的精神,也特别值得在校园里面,在我们青年朋友里面,给他们大力地宣传。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活动是非常支持的。

  主持人:爱心社的朋友们,是关注您的一个群体还有媒体,最早我们是通过《天津日报》的一篇报道了解您的。最早报道您的是张星记者,在那呢?您应该是最先了解张老师的,您对她做的这个事是一个什么印象?

  张星:我觉得她是一个比较本真的,就是说现在社会比较浮躁,她就是本真就是从心底里,她喜欢学生喜欢教学。她来办而没有其它的想通过办学去达到什么其它的目的,她从来没有想过,踏踏实实地一门心思地做她想做的这件事。我觉得有一句话就是这样说,现在有一批很不错的人,内秀而不做秀,寂寞地做着不寂寞的事,我觉得张老师属于这样的人。

  主持人:您是不是她说的,一门心思地全神贯注地,去做你想做的这件事的人。

  张立琴:差不多。

  主持人:也不想我挣多少钱、报酬什么的,根本不想这些事?

  张立琴:也没太认真想过。

  主持人:张老师刚才光说办学的这十年困难的事了,特别快乐的事有吗?

  张立琴:就是跟孩子在一起最快乐。

  主持人:您是不是也特别想周围的这些,外地打工人员的孩子他们都能上学。

  张立琴:对,希望。

  主持人:听说您搬完新校址之后,你就出去招生了?

  张立琴:对,以前没出去过招生,今年因为搬到那头我挺生疏的,我一个人都不认识,人们也不熟悉我,写了一张招生简章。

  主持人:那您搬到新校址之后有多少学生了?

  张立琴:现在目前十三个吧。

  主持人:听说您又新聘了一位老师?

  张立琴:对。

  主持人:这回学校里有两位了,算您,老师也来了吧?

  张立琴:来了。

  主持人:王老师是吧?王老师,像张老师办的这样的一个小学,是不是您也觉得挺新鲜、挺奇特?

  王老师:也不是,我觉得张老师这人也挺好,我们两个也挺说得上来的挺投缘,我也想希望帮帮张老师。

  主持人:跟张老师接触的时间有多长了?

  王老师:大概一个多月吧。

  主持人:印象怎么样?

  王老师:我觉得挺好。

  主持人:觉得她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王老师:具体的,我觉得张老师这人挺直的挺实,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想法,对人也特别好,我挺希望跟她在一起的。

  主持人:跟孩子们也都特别好。

  王老师:对。

  主持人:张老师我今天不光请来了您的学生,还有您(学校)的老师、我们请来了好多朋友,您想不想跟他们聊聊?

  张立琴:可以。

  观众:您办这所学校已经十年了,那么应该有很多学生,都从您那里学校里面毕业了,那么他们毕业以后是不是有很多人能够继续上中学,您已经毕业了八届的学生了,好几百人了。

  张立琴:谁知道呢,我没计算过。

  主持人:我们帮您算过从第三年开始八届了,他们都干什么去了?

  张立琴:一般有的大部分都回自己的家乡了,有的上学有的可能都不上了,有的在本地,有的不上的就随父母收废品收门窗,就跟着他父母干,有的自己就上初中高中什么的,也有上技校的。

  主持人:有些学生还有联系吗?

  张立琴:有,有不少学生挺怀念原来那学校校址。

  主持人:那菜地里的学校?

  张立琴:对,有不少回来叫着我去看那个校址,有的也挺想,哎呀张老师,这么多年总忘不了这地方,忘不了您,有的学生总回来。

  主持人:是不是一到这个时候,心里就热乎乎的,觉得这学校没白办还得办?

  张立琴:有时候有点信心。

  主持人:叹气是为什么呢?

  张立琴:叹气也没有什么。

  主持人:有什么心里话有什么难处,可以跟我们念叨念叨。

  张立琴:难处就是总担心这个学校没有正式的校牌,没有正式的(名字),没有经过工商局(颁发)营业执照,总担心怕政府说什么时候不让办了,因为你这个没有营业执照,就总担心这个。

  主持人:实际上这所学校,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

  张立琴:没有没有。

  主持人:现在您希望给它取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我听说有人给您出过主意,叫立琴小学。

  张立琴:是。

  主持人:行吗?

  张立琴:我不想用我自己的名字那样我觉得,对我自己太招摇了不用我自己名字。

  主持人:怎么就太招摇了呢?

  张立琴:怕有人说,我妈总说别太骄傲了,如果我要用我自己名字,我妈妈就得说你也太猖狂了。

  主持人:用你自己名字起学校名字,还是希望自己踏踏实实地把事做好,就是在谈话中您反复提及,您的母亲对您的教育,也反映在您现在的人格上,就是比如说不能干亏心事,不能赚昧心钱还有普及教育,都是从您母亲那获得的,那您现在培养了这么多届毕业生,您觉得您的人格在他们身上,有没有延伸和发展呢,他们身上有没有您的影子。

  张立琴:应该有吧,平时我也总教育他们这样,特别是那个思想品德我挺重视的,一个是(不要)打架,再一个是(不要)拿别人东西,那个我挺重视的。有的刚入校门特别散漫的学生,总是拿别人东西,然后拿到自己桌上去,就因为那个学生总打架。

  主持人:这个教育方面挺多的。

  张立琴:是,经常说他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要)自强自立经常教育他们。

  主持人:我觉得张老师这人特别好,刚才从谈话中您说的意思,就是现在学校,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对吧?

  张立琴:上学期不亏这学期指定得亏了。

  主持人:但您想过通过什么别的途径,使这个学校扭亏为盈,有了更大的收入吗?

  张立琴:我想了一边教学,一边去外面挣点别的钱,然后这样互相补充一下,但是后来一想算了也没这么大精力,管这头管不了那头,到现在这边的学生就新招的学生。有的父母不在家中午,离家挺远的,中午也不能吃饭的,我中午还得做饭还得管孩子们吃饭。这回是更忙了,也抽不出时间来,再去挣一份工资补贴这个学校,我有时候暑假寒假就去找(工作),但有的一听你就干一个月人家不要。

  主持人:张老师您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是想帮助您的人也挺多,您看您这个事,我们跟图书大厦说了一声,图书大厦的朋友们他们就特别想给你们一点帮助。图书大厦的路主任来了。

  路主任:张老师您好。

  张立琴:太感谢您了,谢谢!

  路主任:我们图书大厦应该是听咱《沟通》节目组的几位同志,前天听张老师所办学校这个事,我们想我们图书大厦给您提供帮助,只能是提供一部分图书,那么您办这个学校,尽管有很多的困难坚持了十年,那么我们想就是作为我们图书大厦,也是一种传播知识的阵地,我们想在此尽我们一点绵薄之力,而且我们也想呼吁社会其它的力量,共同来支持帮助您。那么今天我们就带了一点图书,聊表我们的一点心意。

  张立琴:谢谢。

  主持人:咱们把图书搬到这来,让张老师看看,这书挺沉的,这是图书大厦的朋友们,给孩子们捐赠的图书,您可以给他们办一个小小的图书馆,这是玩具有魔方,这边是我们《沟通》节目组给您买的一点课本,这不马上要开学了嘛,您不说特别缺教材吗,我们给买了一部分。

  张立琴:是上册的吗?有的用不上,我看看。

  主持人:您看看,您快看看用得上吗?这是二年级的。

  张立琴:二年级上册的,这能用上“人教版”的。

  主持人:用得上吗?

  张立琴:用得上。

  主持人:用不上咱换。

  张立琴:谢谢。

  主持人:我们今天这么多的孩子来了,最后我想让这些孩子,每人给我们念一首诗,结束我们今天的节目,好不好?

  张立琴:可以。

  主持人:咱们掌声欢迎。

  孩子们: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主持人:谢谢张老师。

 
来源: 天视网  2004-08-10 14:13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