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刘胡兰——“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连绵巍峨的吕梁山千百年来,她见证了晋中大地生生不息的历史沧桑,见证了吕梁儿女奋勇抗击日寇的连天烽火,她更见证了五十七年前的那个傍晚,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十五岁的那一年。她是为了一种信念,毅然的走向了那滴着鲜血的铡刀。有一位伟人为她这样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她就是刘胡兰。

  共和国成立以后,每年一月十二日的这一天,人们都会来到烈士牺牲的地方,悼念这位曾经激励了我们几代人的英雄。吕梁山外景转至追悼会场景

  有多少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夺取了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学习刘胡兰精神,让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胡兰精神永垂不朽。

  参加追悼会的人们渐渐的散去。但是这位老人却迟迟不愿离开。就是这位老人的叙述,又把我们带到了那腥风血雨的年代。一九四六年六月,蒋介石公然发动内战。山西的反动军阀阎锡山乘机进犯晋中解放区,一九四七年一月十二日,就在那场“水漫平川”的大扫荡中,就在云周西村的这棵大树下,刘胡兰,一个刚刚十五岁的中共预备党员,竟被失去人性的阎军,用铡刀夺去了生命。

  透过这位老人哀伤的神情,我们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烈士英勇就义的悲壮,又看到了刽子手失去人性的残忍。

  高二亲(山西省文水县原云周西村村民现年74岁):刘胡兰就从这个地方走出来,从这个地方抓出来以后,敌人把她抓出来以后,有一个复仇队员,原来是我们的民兵,后来叛变了。是他认出了刘胡兰,就把她抓进了庙里。抓到庙里以后,群众就在这站着。就在这开大会,敌人追(逼)着群众让群众看。我就在人群中的缝隙里看,心里也挺害怕。这就是刑场,刘胡兰被抓到庙里以后,一直被审问到了傍晚时间。就从这个庙里出来,这六、七个人就从这个台台出来了,六个人站在人群那里,她就站在他们前面,刘胡兰就站在这。六个人就站在这边。敌人就把铡刀两口铡刀就在这放着。敌人就用木棍把那六个人一个一个打昏死过去了,铡了一个铡一个,把这六个人都铡死了。铡过以后敌人就开会,大胡子就在这台台上站着,就开始讲话。就问刘胡兰,说云周西村有几个共产党员,有几个八路军,说出来就把你让了(放了),不说就对刘胡兰说,就和这六个人下场一样。刘胡兰就面不改色站着,头冲南面就这个样子,就跟那个像一样,也不抬头也不看他。钩子军(阎军)在台子上。敌人说了一声杀,刘胡兰听到以后,就迈开步子往前走去。就走到了铡刀下,把那六个人杀了以后,就把铡刀搬到这,刘胡兰就躺到了铡刀下。就说快快些,不用乱棍棍打,就活活地就把刘胡兰就在这就义这铡死了。

  当年惨烈的场面至今仍在震撼和刺激着老人的神经。每当回忆起那不堪回首的一幕,老人都会浑身战栗心痛不已。

  那惨烈的场面足以让所有在现场的人铭记终身。这惨烈也同时激起了人们对反动派的愤恨,据后来参加过解放云周西村的战士们回忆,当时他们把染着烈士鲜血的泥土抓上一把揣在怀里,发誓一定要抓到残害刘胡兰的那些阎军官兵,一定要为烈士报仇。

  刘胡兰的英雄事迹,很快就传遍晋中大地。当年新华社驻吕梁分社的一名记者,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赶到云周西村采访并写出两条新闻报道。一九四七年二月三日和二月四日,新华社两次向全国的解放区发了这两条新闻的通稿。

  当毛主席得知山西省文水县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乡亲慷慨赴死的壮举时。当即提笔写了八个大字“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五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刘胡兰没有留下过一张照片,人们只能从烈士的遗物中追忆那个质朴刚强的身影,追忆那张曾经花季一般少女的面容。

  刘芳兰(退休干部刘胡兰胞妹):我们姐妹五个,胡兰老大、爱兰老二、我老三,下面有两个弟弟,继英、继烈。姐姐她以前叫富兰,就是荣华富贵的那个富。后来妈妈(刘胡兰生母)去世以后,我这个妈妈(刘胡兰养母)来到这个家以后。因为她们娘俩的关系特别的好,姐姐也挺的懂事,也疼妈妈,妈妈也喜欢她,所以就给她改名叫胡兰。因为我母亲姓胡,就是那个古月胡,最后就给她改名叫刘胡兰。她从小就爱向家长问一些特别奇怪的问题,象一些她这个年龄不相称的问题。因为那时候特别的穷,孩子上学的时候老受气,这个孩子特别的懂事,她回来就问,妈妈我们怎么上学的时候老受欺负呢,她说我们村地主家的孩子老欺负我们。她就老问这些。回来我妈妈就跟她讲,人家地主有钱,咱们没有钱,人家就欺负咱,这就叫压迫。所以她从小就懂得,穷人要受压迫,只有穷人翻身才不受压迫。她从小脑子里就想的是这些东西。从学校回来以后,因为当时家里也挺穷,上不起学了,就回来让妈妈教她识字。

  这个小小的铅笔头和这块石板,虽然看起来简陋的不能再简陋了。但刘胡兰就是用它们,追索着人间的美好,探询着做人的道理。

  (展示烈士遗物)那个万金油盒是她自己的,那是在训练班晚上学习以后,疲劳以后,咱们老家以前也没什么药品,抹上点提提神用的。这个戒指是奶奶给的,因为当时女孩子特别喜欢这个。咱家里穷没那个金的,就奶奶有个银的,那个小戒指也不是个啥,因为这个女孩子吗,她也喜欢,看人家戴戒指她也喜欢,那好象是个铜片吧,做的那么个戒指,实际上也不是个什么,玩儿的个那么个东西,奶奶给的。那个手绢吧,因为姐姐平常特别的懂事,到夏天吧,老百姓收割了以后。她就去捡麦穗,捡了麦穗家里也不愿意让孩子委屈了,给上你两个钱,去买上个小手绢。就是这样她自己身上的三件小东西。

  所以说这个孩子跟别人不一般,她想的,那个时候她就想,她要牺牲了。因为她一看那个环境不太好,当时那个民兵叫武川子,他不已经叫她出去了吗,刘胡兰今天你要自白了,有啥咱赶快跟人家说,要不说就过不去。她那时就有思想准备了,所以说为啥她要把这些东西留下来,她觉得没有再给父母留下别的东西了。就这么点东西,给父母留下点东西做个纪念。

  这三样东西,现在就静静地躺在山西省文水县的刘胡兰纪念馆里。它们好象要对每一个来悼念烈士的人诉说,拥有过它们的人,曾经是一个多么风华正茂,多么活泼热情的人。

  眼前的这双军鞋,每一个针脚都仿佛在叙述当年革命老区的斗争生活。这提篮、这油灯,也好象是在回忆那个十四五岁的胡兰子,坐在煤油灯下纺纱织布身影。

  为了能更多的了解刘胡兰的一些情况,我们还在新疆的乌鲁木齐找到了当年介绍刘胡兰入党的吕铭老人。

  吕铭(离休干部原山西省文水县妇救会负责人现年79岁):我是在一九三七年参加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一直到一九四六年以前都是在山西工作。到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投降以后,组织上从新县分配我到山西的文水县刘胡兰家乡工作。这个时候呢,当时是在敌人的伪政府的统治之下的妇女组织要重新重建,在重建的过程当中,我们准备开一个妇女干部培训班。县委决定呢,由县抗联和我负责组织这个训练班。当时云周西村选择了四个妇女参加这个学习班,没有刘胡兰。因为当时刘胡兰只有十三岁,后来我们也没有准备吸收她来参加这个训练班。所以刘胡兰就从家乡偷跑出来到关家堡参加了这个学习班。这个学习班里头一共有四十几个学员,她其中是最小的一个。回想起来,她在学习班的时候,人家都在那谈话啦,或者找一些老乡聊天啦。但是她自己把那个煤油灯拿出来,晚上半夜三更她自己在那学习。当时学习的我们的课程都是一些革命的理论,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啦,毛主席关于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等之类的都是一些都是革命的理论,所以在学习中呢,刘胡兰不仅在学习理论上得到了收获,而且还参加了一些实践,比方说当时减租反霸斗争啦,反地主斗争啦,等等之类的这些她都参加了。所以她表现挺好,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就把她在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云周西村担任村妇联的妇救会秘书。所以呢区委曾经讨论过她的入党问题,但是当时因为她太小啦,十四岁,所以就觉得好象太小啦,可是因为那个时候呀,大家觉得好象一回忆过去好多这个共产党员都是小的年轻的时候就参加党啦。所以第二次讨论刘胡兰入党的时候,是一九四六年的六月份。刘胡兰再一次讨论她大家通过。刘胡兰四六年的六月份正式作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那个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正式宣誓,告诉她以后呢,她自己表了态,就说我呢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要坚决革命到底。

  吕铭老人的述说,让我们看到了当年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纯真和质朴。一个十五岁的农村女孩,虽然只认得小小石板上的那几个字。但是,她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跟定共产党,才能让穷人得翻身,才能让天下的劳苦大众当家做主人。

  当年跟刘胡兰一起做过军鞋的陈绣莲老人,今年已经八十一岁了。每当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那个脾气倔强而又和蔼可亲的胡兰子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陈绣莲(山西省文水县原云周西村村民现年81岁):她脾气好脾气,态度再不能好啦。这个人好啊,对这个老婆婆老汉汉也挺好。邻居有个老婆婆是个孤寡户,她经常帮着采棉花帮助劳动可好啦。刘胡兰的思想再不能好啦。我们是本村吗,从小就跟她在一块耍(玩耍),我的婆家就在这边,要是外村的话我就不会了解她了,本村吗就了解吗是吧。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耍。经常一耍就到晚上。后来就闹革命的时候和她一起做军鞋。我婆家就在隔壁。都是本村,我嫁过来以后是跟她家是隔壁。这边是她这边是我。我们经常在一起,那时她就经常参加工作。脾气态度再不能好了。只要你把工作给办了就行。

  陈德邻(离休干部原山西省文水县武工队队员现年76岁):刘胡兰同志这个在我的脑子里记得啦,刘胡兰同志的个性是很强的。她要干的事情,她是有主张的,谁也拖不回来她的。你比方说她出去参加训练班,她奶奶她父亲跑上去寻她回来,最后她这个奶奶叫她的父亲用这个,我们这叫“咯扭扭”(独轮车)推上去,到这个关家堡寻她让她回来。训练班的吕雪梅当时让她见一见,她就是不见。她说,一见就不行啦,她奶奶非让她回去不行。确实,她要是见了的话,那她(奶奶)就把她弄回来啦。所以大家都劝她见,她就是不见。最后学习完她才回来。所以,她这个人很有主见,不是没有主意的人。她要干的事情,非要干到底不行。她要干的事情,我们这里讲话,九头牛拖不回来她的,这个人是有主见的人。

  刘胡兰同志我和她在一起工作的是四六年(一九四六年)。在这一段工作时间里边呢,我个人的感觉刘胡兰同志对党的政策不含糊,相当认真,也很有原则性。你比方说,我脑子里的印象最深的是,就是当时我们村的农会主席(石五则),后来就是出卖刘胡兰烈士的这个叛徒。这个人在我们村,也是个建党初期的(老党员)。我们村是三九年(一九三九年)建的党,三九年建党的三个党员,他是其中一个,也就是说他是我们村的老同志,那说起来也是老前辈啦。当时是他确定斗争对象,他要斗地主(某某),大家有人不同意。但是他是农会主席呀,又是老党员呀,在村里是最有权威的人呀。大家不同意,他就要那样干啦。但是坚持斗争的就是刘胡兰同志,刘胡兰说,党的政策主要是斗恶霸地主,(某某)他不是地主,他还不够地主,他还是个中农。你斗争他就是歪曲了党的政策,歪曲了党的政策就打击了一大片,这样就维护不了党的政策,她(刘胡兰)就坚持不同意。所以大家就一致同意支持刘胡兰啦,一直斗到区里。区委书记叫王瑞,他也认为刘胡兰坚持的对。所以从这里就看出刘胡兰和石五则的斗争结下了仇结啦。

  在这组雕塑中,我们还看到了刘胡兰与石五则发生冲突的另一幅场景。恶霸地主的家属,在给八路军做军鞋时做了手脚,竟用烂纸夹在鞋底中间以次充好。当刘胡兰拆穿并怒斥这种卑劣的行径时,石五则在一旁横加阻拦为其辩解。至此,石五则已然完全丧失了一个老党员的党性原则。也就是从此以后,为石五则出卖刘胡兰埋下了伏笔。

  刘胡兰被叛徒出卖以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她选择了宁死也不向敌人屈服。其实想来,那一日的生死抉择,早在她走出邻居的家门时就已经做出了。

  陈湘平(山西省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馆长):刘胡兰她为什么会毅对刑场,为什么敢睡到铡刀上英勇就义。这不是一般的壮举,十五六岁的一个姑娘,往铡刀上躺,她也知道那是要命的事情。为什么她敢往铡刀上躺,当时我讲到那一部分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刘胡兰知道自己要牺牲,或者是已经抱定了自己要牺牲的决心,就是从那个产妇家往出走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当时去那个产妇家的时候,已经有好几个人在那里躲着了。当她听到外面的锣声喊着一家只准许留一个人,留下两个人按八路军论处的时候。刘胡兰为了掩护村里的老百姓,就是当时的那几个小姑娘,她毅然走出产妇的房门。说实话,据我们村里的人说,如果她不出来的话,可能没事。但是刘胡兰为了掩护着几个小姑娘,毅然地走出了产妇的房间,走到了刑场下。当叛徒认出刘胡兰的时候,刘胡兰毅然决然脱下手上的指环,从身上掏出仅有的手绢和万金油盒交给她的母亲。这就是当时刘胡兰已经抱定了她要为革命英勇献身的信念。她知道她在敌人面前她绝对不会屈服的,敌人也绝对不会放过她的。所以说,我觉得她能往铡刀下躺,她就是一种信念所至。她的这种信仰,为革命奋斗终生的信仰。

  刘胡兰的慷慨赴死确实是为了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许在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心中并不远大,她只是看到了八路军来了,穷人就有了希望。再有就是,刘胡兰身上传承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淳朴与善良,以及那铮铮铁骨的刚强。

  刘芳兰:她之所以这么刚强,她也是受家庭影响。一方面她是在外面是受革命教育,主要还是家里的影响对她也是很重要。特别是我父亲,我父亲是一个老实忠厚的农民。当时他要是干个什么事,他非要干好不成。就象那个给八路军支前送粮呀,送布呀都是这样。那个送粮送布,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有敌人来呀。你送到半路上了,碰上敌人来啦,那枪打得那么响,确实也是害怕呀。有的人就能把那粮呀布呀丢下就跑啦,他绝对不,只要他有一口气,就要冲上去。冲过去就冲过去了,冲不过去那就没的说了。他就说,答应人家的事就一定要办好,那办不好,那象个人吗!

  是啊!我们中华儿女当中就是有许许多多象刘胡兰以及她父亲这样的人。为了一种信念,为了一句承诺,更为了后代人能过上比他们好的生活。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面对那些穷凶极恶敌人。

  吕铭:刘胡兰是一九三二年生的啦,她牺牲的时候是一九四七年的一月十二日。现在已经几十年过去啦,刘胡兰的诺言刘胡兰的誓言。就是说参加共产党要给穷人翻身啦,要让穷人过上好日子。现在确实是我们穷人翻身了,我们也过上好日子啦。可是刘胡兰自己却为党的事业英勇的牺牲了。所以我们应该回忆起来我们这个江山是从哪来的呢,我看都是那些革命的烈士撒鲜血抛头颅换来的。

  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过程当中,无数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不怕牺牲,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谱写着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豪情。

  有一位烈士就义前曾这样写到:“在我埋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在微风中,如果那花上下点头,那就是我在向所有的爱国志士们敬礼。如果那花左右摇摆,那就是我唱着革命之歌,鼓励战士们前进啦。”在严冬的吕梁山上,我们没有看到那些可爱的花朵。倒是这漫山的小草,始终傲视着疾风。我们就将这小草视为烈士的化身吧,它们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咏唱着祖国的赞歌。

  播出时间:2004年8月11日 23:30 天津卫视频道

       2004年8月12日 15:20 天津卫视频道

       2004年8月14日 21:10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8月17日 23:2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2004年8月18日 15:05 天津电视台科教频道

 

来源:   2004-08-20 08:53 编辑: 蔡玉昕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