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传播科教事业最新动态,提供电视教育服务,报道国内外最前沿的科技、教育、文化成果,是渴求知识人们的家园……>详细

陈玲

谭夜

岳博伦

刘汝君

王晖

 

《天津故事》津门三绝之--炸糕

《天津故事》津门三绝之首--狗不理包子
《天津故事》国宝金编钟遇险记
《天津故事》李纯祠堂之迷

[专题]天津故事--讲述人文天津的真实故事

点击收看视频

  (主持人)上期节目咱说了“津门三绝”之一的狗不理包子,今儿我就继续给您说说“三绝”中的另一绝,什么呢?这种东西圆圆扁扁,外焦里嫩,咬一口,香甜细腻,您猜出是什么了吧?还没有呀?那就再听听相声里是怎么说的。

  (进相声:马三立相声《十点钟开始》片段):“到那个时候,我就有钱啦。有钱怎么办?我买!我买被卧,买棉帽子;我吃!我吃炸糕!我天天吃包饺子,我尽吃顺口的……”

  (主持人)这回您猜出来了吧,咱今儿个要说的就是这让人吃了舒心顺口的耳朵眼炸糕。那么天津卫的炸糕为什么起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耳朵眼炸糕又是如何在同类小吃中脱颖而出,一举成为“津门三绝”之一呢?别急,您且听我从头道来。

  无论严寒酷暑,在天津耳朵眼炸糕店门前,总会有一条长长的人龙耐心地排队,等买那香飘四溢、热气腾腾的耳朵眼炸糕。这个拥有115年悠久历史的津门老字号,在岁月的风蚀中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愈加兴盛,成为备受百姓欢迎的津门名吃。

  (主持人)在讲耳朵眼炸糕前,咱得先说说炸糕这种吃食是怎么来的。炸糕的前身是东北满族的传统食品叫“粘豆包”。东北天冷啊,满族人索性一次蒸出好多粘豆包,然后冻上,想吃了,拿出来解冻,再加加热就是一顿方便的快餐啦。而豆包后来变身成原始的炸糕,还得归功于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

  公元1644年,清军大批进关驰入中原,从此开始了长达275年的清朝统治,而满人钟爱的传统食品粘豆包也随之被带进了皇宫大内。后来,清宫御厨们加以改进,将未蒸过的豆包直接油炸,于是便诞生了原始的炸糕。

  (主持人)这么一看,炸糕还是宫廷御食呐!您还别说,这炸的就是比蒸的吃着带劲儿。1783年,乾隆皇帝在紫禁城里宴请王公大臣,特意吩咐御膳房用炸糕做面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乾隆摇着扇子慢悠悠地站起来,环视了一圈众大臣,然后清了清嗓子说:“诸位爱卿,朕请你们品尝一道特殊的面点。”话完一挥手,就见一盘盘黄澄澄、香喷喷的炸糕被依次端上了桌。“这是……”大臣们一个个盯着这新鲜玩意儿,都不知如何下手。“诸位爱卿,怎么不吃啊,这就是御膳房特制的‘炸糕’”。大臣们这才动筷子,刚一入口,顿时赞叹不已,太好吃了,简直是人间美味!这回不用劝了,不到一盏茶的功夫,所有炸糕就被一抢而光。后来,有的御膳房师傅告老还乡,炸糕的制作工艺就被带到了民间。从此,炸糕成了朝野共享的美味小吃。所以说,在耳朵眼炸糕诞生之前,市面上就已经有炸糕出售了。可是,为何后来天津的炸糕摊都销声匿迹,只有耳朵眼炸糕独占鳌头呢?

  清朝末年,三岔河口北大关一带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当时天津赫赫有名的贸易美食街,商号林立,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甚是热闹。商业的繁荣,消费的旺盛,吸引了大批经营食品的小商贩云集至此,摆摊设点,招揽生意。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辆挂有“回民刘记”招牌的小推车格外引人注目。

 [1] [2] 下一页

 

来源: 天津电视台  2006-12-31 09:22 编辑: 陈瑜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