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日播节目 当红不让 天天新艺 每日笑吧
  周播节目 我 们 鱼龙百戏 音乐High客 中华大戏院

  六月是一个充满着灿烂阳光、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季节,无限的可能与充沛的活力在我们周身滋养、律动。
  在这样一个黄金时节,天津电视台这个大家庭迎来了一个新成员——文化娱乐频道

您对文化娱乐频道的那一类节目最满意?
电视剧
文学欣赏
戏曲曲艺
综艺游戏
谈话节目
娱乐信息
t2@enorth.com.cn
 
 
 

曲艺简史——曲艺的起源与形成


  中国曲艺是由古代民间的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曲艺的艺术特征,是通过说唱敷演故事和刻画人物形象。它臻于成熟的标志,是产生了职业化或半职业化的艺人,并以地区、民族和曲艺艺术流派的差异发展衍变成多种曲种,而为中国各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一)曲艺的起源与形成

  古代艺术中的曲艺艺术因素、曲艺与古代民间的说故事、笑话和叙事诗歌的歌唱有一定渊源关系。古人或以为说书源于汉代的稗官小说。《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家”著作,包含:①稗官采集的民间里巷风俗,其中有的带有故事因素,由于是“残丛小语”,而被称为“小说”;②以巫医魇祝为业的方士所说的神仙故事;③战国游说之士借故事、笑话以为譬喻,来阐述自己的学说。凡此对后世说故事、笑话均有一定影响。有人以为先秦时代的成相已为曲艺的形成肇其端。《汉书·艺文志》将成相歌辞列于杂赋之类,作品已无传。从荀子《成相篇》来看,它是可以联章歌唱的。先秦民间流行的“赋”,是用经过艺术加工的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来朗诵的文体,后被汉代文人利用,增加了格律、对仗等雕琢文采的成分,成为文学体裁而流行甚久。文人赋的艺术特色,被后世曲艺艺术所继承。也有人以为说唱故事源于汉代的乐府诗。乐府诗歌中有一些叙事诗,如《王昭君》、《秋胡行》等,其中相和歌辞的歌唱,是由一人执节而歌,旁有丝竹相和,已类似于曲艺演唱的形式。但从《晋书》、《宋书》中《乐志》所载,采诗入乐常有任意增删诗句,不顾词义,只图迁就曲调规格的现象,只求悦耳,并不以表现作品内容的情感来感染听众为目的,所以与说唱艺术还有相当距离。

  曲艺作为一种艺术活动,有人认为溯源于古代宫廷中的俳优。俳优是专为供奉宫廷演出的民间艺术能手,艺术活动包括歌、舞、乐、优四项,说故事、笑话也是重要的一门。史书中记载的多是俳优以谈笑进行讽谏的情况。俳优的诙谐嘲弄为曲艺所继承,并成为后世曲艺艺术重要的构成因素。但曲艺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形成大约在唐代中叶。

  唐代市人小说的出现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他在大和末年观“市人小说”的情况。市人小说相当于宋代的说话伎艺。《高力士外传》有唐玄宗退位后常与高力士一起听转变、说话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艺人供奉宫廷。唐元稹在《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中,提到他与白居易在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已犹未毕词”,研究者或认为是听民间艺人讲述,或认为是白居易本人在讲述。“一枝花”的内容就是白行简所作传奇《李娃传》的故事。这一故事能说上三个时辰左右,可见其叙述细致生动,与当时市人小说的发达有一定关系。

  唐代寺院中俗讲的兴盛

  俗讲是由南北朝僧人唱经演变而来。俗讲不同于唱经,而以面对俗众开讲,招徕香客取得布施为目的。俗讲重在以佛经故事宣传宗教。唱经虽然源于印度,但经文既经翻译,曲调就已经难与“梵音”合拍了。梁代僧人慧皎《高僧传》说:“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响无授。”到唐代道宣《续高僧传》,则说经师的讲唱已经是“淫音婉娈,娇弄颇繁”,为了俗众妇女的悦耳,只得采用民间曲调,俯就新声了。佛家的唱经,对唐代的讲唱变文有直接的影响。同时,唱经中的“散花乐”也直接演变为后世的莲花落、三棒鼓等曲艺形式;唱经所用的法鼓、响钹等击节乐器,也一直为后世曲艺所使用,形制无异。

  俗讲的底本称为变文,近代从敦煌石窟中发现甚多,文体是散文与韵文相间,与梵文佛经的文体相同。另外还有通篇韵文的《舜子至孝变文》和一韵到底的《季布骂阵词文》,既继承发展了民族形式的传统,又为后代曲艺的鼓曲唱词开了先河。

  僧人俗讲在敷衍佛经故事以招徕听众时,为适应俗众的要求,也讲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歌颂当朝英雄事迹。韩愈的《华山女》一诗,描写了华山女的歌唱把俗讲听众全部吸引过去的盛况,这也必然促使俗讲更多地向讲唱世俗内容的方向转化。寺院里不仅开了俗讲,而且为了更广泛地吸引俗众,形成了百戏杂陈的戏场和变场,不少民间艺人前来演出。僧人们的演唱技艺不断精进,产生了艺术造诣很高的著名俗讲僧人文溆。他的表演对后来的戏曲、曲艺演唱技巧和曲调很有影响。从晚唐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一诗可知,唐代末年己有民间女艺人在讲唱变文。这是变文走出寺院、面向民间的显著发展。

 
来源: 中国曲艺  2003-03-10 14:39 编辑: 孟瑾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