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2006年元旦天津电视台将对卫视频道进行开播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强档栏目领衔,王牌主持加盟,重金剧场亮相,全新的卫视频道将给您带来震撼的感受。>详细
  

尹畅

胡可

丁篷

李强

那威

李斌

史超

黄小蕾
·《一千滴眼泪》
·《迅雷急先锋》
·《爱情句号》
·《夺子战争》
·《夜来香》
·《我是一颗小草》
·《柳叶刀》
·《真情无限之养母.生母》
Email:tjweishipindao@sina.com
电话:022-23602353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143号 邮编:300070

生命,在离去后延续


  主持人:《新闻标点》,标点新闻!欢迎收看新闻标点,大家好,我是尹畅。首先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请到演播现场的三位嘉宾,首先介绍的是天津医科大学教务处的副处长李必成,欢迎您李处长。

  李处长:您好。

  主持人: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认识一下天津市遗体捐献者协会小组组长的赵永华先生,您好。

  赵永华:您好。

  主持人:最后又介绍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郝麦收郝教授,欢迎您。

  郝麦收:您好。

  主持人:今天节目之前我们先要看一个短片一起来了解今天的内容。(短片)

  主持人:刚刚短片的最后给大家展示了一组数字,我觉得挺让人惊醒,一个就是咱们市中心人口基数430万,每年可能要死亡的人口在27600以上,截止目前为止捐献的遗体总共是237具,今年的数字怎么样?

  李处长:今年来看总体数目超过100多。

  主持人:就是登记的,但是实际上大学接受有多少?

  李处长:到目前接受的遗体是21具。

  主持人:这样的数字能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李处长:从目前的要求来看,要培养一个医学者现在的数字达不到咱们的需要。

  郝麦收:咱们国内开展遗体捐献是最早的是上海,它是1982年开始,在我们天津、北京、还有南方的广州、深圳,是后来发展的,但是现在总的来看,这项工作就是举步为艰,开展的很慢,你比如说上海,它现在这么多年了、23年了,整个是登记是5千人,网络登记是2万人,总共是25000人,这是已经成功的登记了,成功的不多了,天津您看登记是600人,真正实现237。

  主持人:无功而返,还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成的。

  郝麦收:还有流失的,一年几十个的样子,这样的话给全国的情况可以说是先进地区啊!就是这样,你要跟美国比起来,差得太多了。

  主持人:在西方是怎样的发展个情况。

  郝麦收:美国的情况是这样的,在美国全国是二亿八千人多万人,捐赠遗体意愿的约占20%。5000多万。

  主持人:这是五分之一啊。

  郝麦收:你说咱们差的太多了,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像西方学习,思想要解放。

  主持人:赵先生您是志愿者了,也是志愿者小组的组长,这个志愿者小组是什么时候建的,成员有多少人?

  赵永华:从2002年开始间的,核心成员是11位。

  主持人:是天津市这一家吗?

  赵永华:对。

  主持人:仅此一家。

  赵永华:天津市就这一家。另外其他的志愿者也很多。志愿者来自遗体捐献申办手续的或者是这种这项工作的,一个群众组织。

  主持人:您本人是怎么的一种想法,处于什么考虑的,最初的时候?

  赵永华:对这项工作首先第一步我们是做了遗体捐献,在2002年我们夫妻两人作遗体捐献,我们做遗体捐献以后…

  主持人:当时怎么想的。

  赵永华:没有过多的去想,因为我下岗12年,我下岗12年以后在社区工作,这是很巧合的,我的所有工作,都是骑自行车去做的,所以有时车在外面坏了,修一修,还能接着骑,我就想将来人以后的器官将来可以移植、移植,可以让身体健康就好了,我们主动找了他们,做了遗体捐献,很简单。捐献完了以后2002年我们夫妻两个人把志愿者小组筹办起来。筹办起来呢,捐献遗体并不是等死,还要筹办呀,我们要配合医科大学,帮助申办者送送表、收收表,把他们需要跑的这一块,他们还需要跑这一块送到公证处去,跑一趟或者两趟,尽量不让他们多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的申办表型的用户,小组越来越好。

  主持人:刚才介绍的情况我们很感动就是初衷非常简单,希望能够在死后器官移植让别的病人收益,我觉得您从专业角度解释一下捐献遗体之后,到底在那些方面起到作用,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李处长:天津市遗体捐献接受单位就是天津医科大学,提起这件事我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学校创始人,“朱先伊”教授,他是遗体捐献的倡导者开展这项工作是八十年代初和上海时间差不多,因为当时来看,朱校长他在积极……他本身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医学家,他从事内分泌学的研究,他在医学研究当中被国外的同行誉为“代淋代谢知识之父”评价非常高,在学术上有非常高的造诣,因此在他去世以后他提出来,捐献自己的住房、捐献自己的存款,捐献自己收藏的书籍,非常多的十几万册书籍,同时捐献自己的遗体,因为他也深深知道作为整个医学生来讲,在整个学艺的过程当中节跑可是非常基础的一门课。

  主持人:在解剖可没有捐献的遗体是不是根本没有办法进行课程。

  李处长:医学的解剖学的标本是一个最初步的、最基本的一个教材可以说。咱们这个…目前国家…刚才郝麦收教授讲这个情况目前咱们的来源都比较的困难。学习、条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可以说影响到……如果这方面学习的知识不是特别的扎实的话,真的会影响到将来。

  主持人:谈到器官移植方面呢?

  李处长:器官移植可以说是一个范围比较大、范围比较广的工作,目前我们的国家里面通过志愿者的捐献、通过正常手术完成这项工作就是角膜移植,因为其他器官的移植要求的条件要求各方面的配合条件是比较的高。

  主持人:关于您谈到这个问题我们请到了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专家的邱主任,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短片)

  主持人:邱主任在号召大家,我想到一个电视剧就是《永不瞑目》,大家都应该看过。这个事情更多的是在一些媒体的报告,或在一些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情节,在现实生活当中做角膜移植的人多吗?

  郝麦收:从现在的情况看是这样的,就是需要做移植的人数中国是五百万,当然有一百万是完全不能做的,四百万需要做。“供提”也就是说一年能提供多少人?才七千人,七千人和四百万的不成比例。

  主持人:看来遗体捐献是一个光辉的事业,即可以用于医学的教学还有什么研究,包括器官的移植,但是为什么开展起来如此的步履艰难呢?我不知道院方接触的比较多,直接和遗体捐献这个打交道,这个工作开展起来您觉得最大的评介和阻碍在哪里?

  李处长:从我接触这项工作以来,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一个就是来自于家庭方面,目前从咱们国家一些个民俗当中用传统的观念,觉得老人死了以后应该入土为安也好、应该埋葬也好或者怎么样处理也好,遗体捐赠对子女来说,接受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在捐献者本身有好多这样的意愿……

  主持人:您的数字签定协议和实际上达成的协议是三分之一。

  李处长:对。

  主持人:中间就流失三分之二。

  李处长:这也是造成的…

 [1] [2] 下一页

 

来源: 天津电视台  2005-11-30 08:42 编辑: 陈瑜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