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天津卫视|T1新闻|T2文艺|T3影视|T4都市|T5体育|T6科教|T7少儿|T8公共|T10国际|T11三佳购物|数字频道
 新拍客 | 节目时间表 | 天视剧场 | 广告部 | 卫视广告 | 天视主持人 | 编播动态 | 天视信息 | 天视论坛
    2006年元旦天津电视台将对卫视频道进行开播以来最大规模的改造。强档栏目领衔,王牌主持加盟,重金剧场亮相,全新的卫视频道将给您带来震撼的感受。>详细
  

尹畅

胡可

丁篷

李强

那威

李斌

史超

黄小蕾
·《一千滴眼泪》
·《迅雷急先锋》
·《爱情句号》
·《夺子战争》
·《夜来香》
·《我是一颗小草》
·《柳叶刀》
·《真情无限之养母.生母》
Email:tjweishipindao@sina.com
电话:022-23602353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卫津路143号 邮编:300070

《新闻标点》团结互助 构建和谐


  (主持人):欢迎收看这一期的《新闻标点》。在节目最开始的时候,希望大家用一秒钟的时间想想自己每天进出家门经过的楼道是什么样子?好,也许大家的脑海中有各式各样的画面,干净的、混乱的、普通的,我现在就要带您去天津市的塘沽区看一个有风景的楼道。

  (解说):提起自己每天上下班经过的楼道,家住天津市塘沽区文安里24栋的段阿姨可谓兴致勃勃。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打开(楼)门以后一进来,就像进到自己家的那种温馨,我觉得这就给人带来一种,你出门在外工作劳累,到家以后一开门,你的心情马上就舒畅了,这我就觉得体会到,给人带来一种心情上的调味,我自己理解这就是一种文化。

  (解说):那是什么让段阿姨有这样的感觉呢?随着我们的镜头看一看。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这是我们楼长给弄的,在朱大爷做完以后,他那个单元变化以后,带动我们组长,我们刘组长装的。

  (解说)段阿姨口中提到的朱大爷叫朱成玉,是曾经居住在这个社区的居民。正是朱成玉的带领,文安里的居民们掀起了一次楼道革命。

  (同期)朱成玉:我有一个习惯特别爱干净,看到一些脏乱的东西,心里特别烦,我打搬进商品房以后,当然邻居们谁也不认识,有的自己家装修,装修完了以后。他们把装修剩下的砖、木料、砂子、石头等等吧都堆到楼道里边了,又脏又乱,心里特别烦。我沉默了好几天反复寻思,最后一考虑,还是把楼道弄干净些好。

  (解说)有了这样的想法,朱成玉还得征求邻居的意见,毕竟每个居民都有表决和选择的权利,于是朱大爷就挨家挨户地家访。邻居们一听都赞成,得到支持的朱成玉干得更加卖力了,干脆把全家都发动起来了。

  (同期)朱成玉:我们这楼里大部分都是双职工,他们只能到周六周日,周末有时间开始弄,我也沉不住气,既然大伙说完了,我是越看越(别扭),干脆我自己干吧,还有大件实在弄不了了,叫我孩子晚上回来(干),清理(杂物)干了三天,把东西都清走了。

  (解说)楼道革命,不仅使居民们生活的环境焕然一新,还提高了楼道的文化品位。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这就是一种文化,以前我们楼道卫生就是,各扫门前雪,没有整体的卫生,没有整体的环境,现在整个改变以后,有整体的环境,一进来就觉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解说)文安里营造的楼院文化很快就感染了来这里串门的其他小区的居民。

  (同期)段姨:塘沽区文安里居民:从朱大爷开始带动以后,我发现我们以前的老房子,也开始在粉刷也开始在装饰。

  (主持人):段阿姨说她自己下班一进楼道就有一种家的温馨,而实际上在朱成玉的带领下,文安里24栋的居民们相处的氛围会让你更觉得像是一个大家庭,这里住的人都像认识的自家亲戚。可能有人会不信,因为现在密集的单元房的确让很多上下邻居们形成了“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的局面,但是这并不代表邻里之间没有互相了解的渴求。

  (解说)朱成玉有个小花名册,上面记录的全是小区居民们的联系方式,朱大爷很用心地给它取了个别致的名字,叫做互帮友爱联系卡。但凡哪家有事,朱大爷就会很及时地把信息传递给大伙。跟着女儿一起住的于奶奶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4楼的大哥他就一个女儿,他才40多岁得的食道癌,他的对象也挺年轻的,我们大伙听了都掉泪,回来朱爷爷就组织我们大伙,自发(探望)我们去了5位同志,去天津医院去看,看这位大哥去了,回来买的东西。

  (解说)有人说,现代都市,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形成了居民们相互联系的屏障,而在文安里,朱大爷用他的热情和奉献带领着大家瓦解了这种屏障。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以前上下班,我退休了就听我女儿说,上下班互相之间谁也不认识谁。现在出来进去都是打招呼,关系特别好。

  (解说):在采访的过程中,邻居们一直都说,其实朱大爷也并非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就是慢慢积累的点点滴滴让朱成玉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期)塘沽区文安里居民:通过他点点滴滴所做的,(感觉)这大爷特别和蔼可亲,我看他得到大家很多的尊重,真的又可爱又尊重。

  塘沽区文安里居民:我就认为朱爷爷这个人相当好,对群众生活方面,各个方面都挺好的。

  塘沽区文安里居民:通过这几年在朱大爷带领下,互相之间邻里关系相当不错。

  原天津市塘沽区文安里居委会主任王淑珍:朱大爷作为一名志愿者来讲,一心一意为社区人民服务,从我们这个角度也比较认可,特别是老百姓也比较拥护他,所以我们把他选为居委会的支部书记,第五支部的书记,这样一来他和我们居委会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近了,这样为老百姓服务,特别是在工作当中协调居委会,一起把工作做好,确实像这样的居民,特别是志愿者是非常难得的。

  (主持人)说到这,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在采访制作本期节目中的一个小花絮,来,看我的手势(给手势特写),像一个什么字,这个手势是朱大爷教会我的。它是一个互相的“互”字。老人说,如果没有邻居们一起参与,楼道革命怎么搞得起来,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大家都不敞开心扉,这邻里关系靠我朱成玉一个人能搞好吗?现在的和谐,都是因为这个(再次亮手势),我是下面这只手,大伙都在上面“搭了一把手”。

  (解说):现在,朱大爷搬到了新的社区居住,在那里他继续坚持着自己的传统,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同期)天津市塘沽区吉宁里居委会主任薛秀文:他2005年来到我们吉宁里社区,居住在康居园小区,来了以后他很快与我们社区党支部与我们街工委联系,表示要一如既往为社区建设做出自己的无私奉献,一年多来朱大爷确实是他怎么说的就怎么做,他在我们社区虽然时间不长给大伙留下很深的印象。

  (解说)社区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朱成玉仅仅只是这个部分里的一个小细胞,而和谐则需要更多的人像朱大爷一样用自身的行动来维护。

  (主持人)朱大爷的故事发生在社区里,发生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接下来要和您说的这个,故事的双方根本都没有生活在一个圈子里,但是他们通过14年的接触有了亲人般的感情。一方是中国民航大学的师生们,另一方则是一个盲人律师。

  (解说)当我们驱车从中国民航大学前往么六桥乡大新庄时,看了一下单程时间,大约30分钟。路不太好走,布满了大小石头,风一刮就会扬起漫天的黄尘,沿途没有什么人家,也没有什么风景。但是就在这条路上,中国民航大学的同学们用自行车跑了14年,为了一种责任,一种光荣传统。

  (解说)他们是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的同学们,在刚刚跨进大学校园的时候,他们就从学长学姐的手中接过特殊的任务,帮助一个叫杨哥的盲人律师。

  (同期)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刘磊:我们刚来的时候,大三的学长们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了,我刚听到这个事情觉得挺不可思议的。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王旭生: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把它当成传统当成任务,刚来的时候觉得是分到我们班头上的任务,但是感觉时间一长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有的时候你感觉特别像亲人。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邵宗堂:觉得这个是个挺光荣的事。当时在我们学院都抢嘛,各个班级都抢着做这件事情。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高巍然:去了几次感觉到,首先就是感觉到这是应该做的责任吧,觉得很神圣很光荣

  (解说)杨哥名叫杨永江,是家住大新庄的农民,自小失明,但是身残志坚,通过10年自学后当上了律师。杨哥的家里还有一个没有劳动能力的弟弟和同样失明的姐姐,生活起居非常艰难。更让他头疼的是作为一个盲人律师,代理诉讼案件的过程中常常要整理资料,起草函件。

  (同期)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李承臣、许超:我们经常去的时候也就是帮他打扫打扫屋子整理文件,扫扫地擦擦桌子、烧烧水基本的事情,因为杨哥是律师嘛,经常有一些最新的文件需要我们去读一下。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吴健:还有就是写一些他的一些稿子。信笺还有就是一些诉讼状

  杨永江:有什么事我就给他们打电话,因为我认为他们在我的心目中是最最叫我信任的人。

  (解说)每个周五都是同学们固定来看杨哥的时间,雷打不动。念报,唠嗑,做家务,杨哥的家里每到这时候就充满了欢声笑雨。平时临时有什么事,杨永江还会主动给同学们打电话,只要有需求,同学们绝对是第一时间赶到,风雨无阻。

  (同期)杨永江:(前不久)我给王旭升打了一个电话就今天来的王旭升,我说旭升啊你在寝室干嘛了,他说没嘛事没嘛事,我说你能不能过来一趟,他说你有什么事啊,我说你过来一趟吧,他说行啊他就过来了,我说旭升我给你点钱你给我买点方便面吃,他说哎呀你没吃饭啊,没吃饭你说一声啊,我们学院的食堂里有,我给你打来不就完了吗,你甭管了你甭管了,他自己掏的钱,给我买的方便面,还给我买的火腿肠,我说你拿水给我沏沏就行,他说不不不不我给你煮,他就用煤气给我煮完之后,他也没告诉我有火腿,我吃的时候(发现)哎呀这里面还有火腿,他说我买的,吃吧,吃吧。

  (解说)在同学们和杨永江的心中,彼此是朋友是亲人,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

  (同期)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邵宗堂:杨哥,从称呼就可以看出来(很亲近),我们叫他哥嘛,他一点都不介意比我们大(很多)。

  杨永江:我说啊你们就是我的弟弟妹妹,从今以后就叫杨哥就行。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李承臣:他确实和我们比较亲近,我们对他而言属于亲人了。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王旭生:有些小事他会问你,这事我该怎么办啊干什么,或者是说(他们村)要建新房了,我们都关心他,杨哥你什么时候搬家啊,需不需要我们来帮忙啊,什么时候搬啊,什么时候村委会换届选举啊,他都会和我们说,我们就是(什么事)知道的就打听一下问一下,帮忙就帮一下。

  (主持人)杨哥说他印象中大概摸过上百个孩子的手,而实际上我们调查得知,到现在,至少已经有500名学生前往杨永江家中为他提供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毕业,但是这种爱心事业却从1992年延续到了现在。当年第一个找到杨永江的学生如今早已成家立业,但是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提起这个叫谭正勇的学生,杨哥却是那样的记忆犹新。

  (解说)本能的害怕让杨永江曾经对谭正勇也有过戒备,但是此后感受着小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心,感受着他为家里带来的温暖、鼓舞和力量,杨永江开始信赖这个小伙子。只到四年后小谭即将毕业,杨永江又一次有了害怕的感觉,害怕失去这样一位亲人。但是谭正勇却给了他这样的回答。

  (同期)杨永江:从今以后我就负责照顾你,一直照顾你到(我)毕业,到我毕业走的时候你也放心,会有接力棒的。

  (解说)在采访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对现在远在青海的谭正勇充满了好奇,到底当时是什么样的力量在驱动着一个正在读书的学生每天不顾路程和辛苦坚持照顾着盲人律师。

  (同期)电话连线谭正勇:那是在1992年11月份的时候,我翻阅《天津日报》上面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杨律师自学成才的事迹,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觉得他)非常了不起,所以就决定帮助杨律师,(可能)是因为我突然上门吧,杨律师对我的情况也不太了解,当时还有些怀疑了杨永江:一开始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还以为是打官司的呢,他说我是来帮助您的,我是中国民航学院的学生,他就把他的来意和我一说,我就给中国民航学院打了个电话,我一打电话一了解,说是是有这么个人,这我才相信。

  (解说)一时冲动的想法让他坚定地走了四年的路,他偶尔也会带上自己的老乡去看杨哥,但从没有和任何人说起过。而正是杨哥的一面锦旗,让他的故事众所周知,也让这段故事得以延续。

  (同期)电话连线谭正勇:在我快毕业的时候,杨律师给我们学校送了面锦旗。感谢我帮助了他4年,学校才知道这件事情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邢敬文:当时(在学校)引起了特别大的轰动,从此以后帮助盲人律师这件事情。就在机电专业的不同班级之间。从一级传到下一级。像接力棒似的传承了下来,到目前已经传承了14年。

  (解说)谭正勇毕业以后,照顾杨哥的爱心接力棒从来没有掉过,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学院的老师把它作为一种延续了十多年的光荣传统让新生们继续发扬光大下去,老师说,专业固然要学好,但是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也必不可少。

  (同期)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邢敬文:我们认为教育学生。首先应该是他的思想道德修养,必须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此基础上强调的才是专业教育,学生在帮助盲人律师杨永江的同时。他们也体会到一种人格的力量,体会出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主持人)学校创造着良好的氛围,新生们感受着已经毕业学长们的精神力量,每一个同学都把自己现在对杨哥的付出看成是一种责任,因为杨哥眼睛看不见,我们就会有避免去说一些看,电灯之类的词汇,他们说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个学会做人的过程和一个学会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

  (同期)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邵宗堂:每个人他的性格他的缺点,他的优势都是不一样的,我们都得要去了解别人,使别人觉得最舒服。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王旭生:现在和以前感觉不一样了。

  记者:有什么不一样。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王旭生:就感觉像这样需要关怀的人。蛮多的在社会上,我们就是尽自己哪怕一点点的力量,做一点能做的事,从点点滴滴做起,能做一点是一点。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高巍然:我感觉盲人律师自强不息的精神,首先让我们感觉很鼓舞,觉得照顾盲人律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国民航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05级学生栾志灵:这件事不仅是个人帮助杨哥的问题,更是(学院)整个区队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承担。

  (解说)10年过去了,另一个10年也走过了一半,民航学院已经变成了民航大学,杨哥的小土屋也变成了砖瓦房,照顾杨哥的同学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围绕着他们的爱心没有变,这种还将在一个又一个10年中接力。

 

来源: 天津电视台  2006-07-10 16:24 编辑: 陈瑜
[发表评论]

 
 
本网由北方网提供技术支持